大衛寶兒 音樂下的藝術人生

撰文:黃立暉
出版:更新:

大衛寶兒(David Bowie)曾說過:「藝術品是唯一令我沉迷購買的事物。」當有一樣東西能夠令一個人直認自己沉迷購買、收藏,那顯然對那人別具意義。雖然大衛寶兒的藝術收藏數量已無從考究,但單在今年11月由蘇富比舉辦的拍賣展《寶兒/收藏家》中,已囊括了來自他約400件私人珍藏,當中涵蓋超過200件大師傑作,果見其沉迷程度之深。

大衛寶兒曾在Lindsay Kemp's avant-garde theater中苦練默劇。(網上圖片)
大衛寶兒在自畫像的草稿上,已滿有個人形象的影子。(www.bowieart.com)

在大衛寶兒的兄弟Terry Burns向他介紹現代爵士樂之前,他已經是一名藝術學生,在Ravens Wood School主修藝術、音樂及設計;在他組織樂隊之前,更曾在著名默劇劇院Lindsay Kemp's avant-garde theater中當學徒,苦苦鍛鍊默劇;而在他演藝事業如日方中之際,他更涉獵於藝術創作、評論、藝術贊助、出版、策展與刊物編輯等等之上。他熱衷於倫敦以及現代英國藝術,在1994年毅然加入受邀方能參加的《現代畫家》編輯委員學術群體,曾經訪問過Jeff Koons、Damien Hirst及Tracey Emin等當代藝術名家。1998年,他聯同後來的《現代畫家》編輯Karen Wright、畫廊商Bernard Jacobson及Timothy Sainsbury博士,創立了名為 「21」的藝術書籍出版社。亦曾以「21」的名義於Jeff Koons位於曼克頓的畫室策劃過一次精彩的藝術盛會,發佈有關神秘藝術家Nat Tate生平及作品的書刊(Nat Tate實為大衛寶兒一位小說家友人William Boyd筆下的虛構人物,其時許多參加者竟說自己曾聽過並認識這名虛構人物。)大衛寶兒以一種類似行為藝術的方式發佈新書,反映了一眾藝術對欣賞者的虛偽,成為了藝術史上最荒誕不經的騙局。

藝術品是我唯一渴望擁有的事物,為我的生命提供恆常穩定的養份,供我吸收運用,清晨新起,每能改變心情。同一件作品更隨著我的經歷,為我帶來不同的轉變。
大衛寶兒/《紐約時報》1998
1978年,大衛寶兒於肯亞賺買了一個同樣款式的雕像,後來受Jeff Koons影響,用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閃亮物料重製一次。(www.bowieart.com)

大衛寶兒一生活躍於倫敦、紐約及柏林的藝術圈。於1971年在紐約傳奇的「工廠」工作室初次與美國普普藝術先鋒Andy Warhol見面,其後更在對方的傳記電影《巴斯基亞》中演出Andy Warhol一角。由於大衛寶兒於倫敦南部出生及成長,使他深深著迷於描繪倫敦街景的畫家,包括Harold Gilman、Frank Auerbach及Leon Kossoff之作,而眾畫家的啟迪良師David Bomberg的作品亦有廣納於大衛寶兒的藏品之中。遠離城市時,大衛寶兒也熱愛英國的自然風景,尤其對聖艾維斯畫派的作品情有獨鍾,這也從他的豐富收藏中可見一斑。除此之外,戰後及當代畫家如Ivon Hitchens以及John Virtue亦名列其中。

除了藝術收藏,大衛寶兒同時是一名畫家及雕塑家,而且作品為數不少,風格更滿有他的個人影子。

出自大衛寶兒畫筆的David Bomberg肖像畫。(www.bowieart.com)
大衛寶兒的創作筆記。(www.bowieart.com)
大衛寶兒自畫像。(www.bowieart.com)
《我是世界冠軍》,1977(www.bowieart.com)
大衛寶兒畫筆下也有不少性相關的創作題材。(www.bowieart.com)
《Squeeze 2000》,1996(www.bowieart.com)
大衛寶兒與個人畫作合照。(www.bowiear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