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創方】PMQ「變身」歷史揭秘 文青必遊的設計生活社區

撰文:開卷有益
出版:更新:

編按:香港高樓林立,但其實城市裏藏着不少「有機地標」。還記得開幕時有一千六百隻熊貓作裝置藝術的元創坊嗎?五年後的現在,元創坊已有大量設計師商店進駐,並經常在週末舉辦活動,成為香港文青地帶的「領頭人」。

昔日,中上環在下班後的晚上和假日,水靜鵝飛,最熱鬧是週末作為外傭「姐姐」的派對場。

不過,自從二○一四年、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變身元創方(PMQ),然後是大館、H Queen's、香港新聞博覽館先後開幕,連同太平山街興起的文青地帶,中上環的「非繁忙時間」變得非常繁忙和熱鬧,穿戴型格的潮人、文青都愛聚集這一帶打卡消費,令整個社區活起來。

元創方成功用小社區的概念營造文化平台,以平均低於市價三成左右租金,吸引超過一百位新晉設計師進駐,不時還有夜市激活社區空間。元創方總幹事陶威廉(William)透露,開幕至今五年,該項目參觀人次已突破一千七百萬大關,成功樹立不一樣的香港文創地標。

【本文題目由編輯所擬,文章原標題為:「由中央書院進化為顛覆傳統的元創坊保育」】

元創方參觀人次已突破一千七百萬大關,成功樹立不一樣的香港文創地標。(資料圖片/陳子雲攝)

小社區概念的「加速器」

「元創方不是一個孵化器(incubator),我會形容它是加速器(accelerator),為初創的年輕設計師提供創意支援,目標是培育更多本地創作企業家及設計師。當然他們也要配合,我們給予平台他們接觸客戶、直接得到商業資訊和援助,他們也要自律,保持七天營運,不能時開時關,影響整個作坊。」陶威廉正色道。

與一般商場或購物中心不同的,是陶威廉要求元創方除展示設計師的創意外,還有fast fashion 取代不了的「人性化」。「我們希望租戶開放工作室,讓公眾和消費者了解設計創作的價值與魅力,以及付出的心思,加強大家對作品價值的認識和尊重,明白這些手作與工廠大批量下訂單不同,更通過這個運作,與來者互動交流,能夠提高吸引力。」

陶威廉的理據是,香港不能再以製造業作為優勢產業,創意應能夠成為經濟的驅動力。「在培育新生代設計師上,因資源有限,設計學院不能提供作品展示的平台與空間。對設計師來說,『露臉』的機會才是最重要。」

二○○九年的《施政報告》提出「保育中環」(Conserving Central)計劃,包括中區警署建築群、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中環街市、主教山、美利大廈、新中環海濱,以及中區政府合署。計劃至今剛好十年,作為龍頭項目之一的元創方,是香港絕無僅有的placemaking模式,陶威廉細說元創方的前世今生和對公共空間保育的意義。

元創方是一座建於一九五一年的香港三級歷史建築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前身是中央書院。它由兩座樓高七層的宿舍組成,總樓面面積達1.8萬平方米,改裝後可供超過一百位本地設計師租用作為工作室和商舖。

「中央書院」(現皇仁書院)是香港第一所為公眾提供西式教育的官立學校,孫中山先生據說也曾在中央書院讀書,意義非凡。書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破壞,才改建為警察宿舍,吸引本地年輕人加盟警察團隊,二○○○年後居民搬到其他地方居住,宿舍一直空置。直至二○一四年六月二十一日,活化後的元創方正式開幕,「大家想到把警察宿舍(police married quarters)的英文字首拼合為元創方的名字。」陶威廉娓娓道來PMQ名字的由來。

「政府有心做placemaking,令整個社區不只是商業樓宇,有香港個性和前瞻性。」元創方除了工作室出租,還有其他設施如Co-working space、Designers-in-Residence、推廣飲食文化的味道圖書館、展覽廳及攝影棚等,給創意工作者一個「腦震盪」的空間。

元創方改裝後供超過一百位本地設計師租用作為工作室和商舖。(資料圖片/陳子雲攝)

政府土地+民間資金=非牟利創意平台

「由政府注資補貼,將舊的建築物活化後再開放公眾,是一貫被動的做法。」陶威廉先想當年、說歷史:舊大埔警署活化成「綠匯學苑」,古老大屋「雷生春」改為集中醫藥保健服務、公共健康教育、歷史文化展覽於一身的「雷生春堂」等,都是案例。元創方的「重生」模式顯然不同,是顛覆傳統的破格。

「保育這個話題非新詞,但香港地少人多,令香港政府以保育形式去發展的項目不是太多。由政府批地再加民間資金,打造成一個非牟利及培育本土設計師的平台,是別樹一幟的形式。」陶威廉解釋,政府除了批出土地和進行原址的基本結構及屋宇裝備工程,主要的活化及營運元創方資金則來自同心教育文化慈善基金捐贈的一億一千萬港元,之後元創方便自負盈虧。他續指,開幕這四年多來,先後有不同國家的人員來取經,認為這種商業模式很特別,是個新穎的官民合作的活化方案。

如何做到自負盈虧?我好奇。

「25%用地留為商業用途,作出租商舖和餐廳,供有穩定收入,另外,我們還有pop up的展覽室、地面廣場及展覽廳,也會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如市集等,帶來人流予我們的設計師。」陶威廉說,除了提供租金優惠,元創方的收益還着力用於培育設計師。

「我們表面提供相宜租金給年輕設計師創業,其實背後亦做好多嘢,找市場成功人士去分享、專業傳媒人教年輕創業者寫宣傳稿、找專業燈光師教他們佈置櫥窗和打燈,最重要是帶他們參加外國大型展銷會和時裝週,我們用元創方名義幫他們開拓門路。」陶威廉見證設計師由當初單槍匹馬、毫無營商經驗的入來元創方,到部分原創品牌已成熟,在大館或九龍區開設他們的分店。

好似二○一四年進駐元創方的民間建築公司LAAB在元創方開店兩年後搬遷。「他們由三位創辦人開始,三年間急速擴張至三十人。由細單位轉為相連單位,到不夠位坐才迫不得已搬走。」陶威廉說。
 
文首提到,元創方利用小社區的概念營造文化平台,這是項目與其他商場或工作室的不同之處。「所有活動發生在走廊和中庭。」設計師可以利用店外的走廊作展示或舉辦工作坊,「好多活動在走廊發生,與當年警察家庭小社區的生活不謀而合,現在變成了設計師的社區。」

除了提供租金優惠,元創方的收益還着力用於培育設計師。(資料圖片/陳子雲攝)

開幕即遇「佔中」 與設計師一齊撐

元創方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最早便被批評是以保育之名作的批地活動。對此,陶威廉顯然有話說。「政府對我們有監管,項目開始從來都是貫徹培育本土設計師為宗旨,很多時外界對我們有很多誤會,但我們會一直堅持本意,持之以恒。」

陶威廉最記得元創方開幕不久就遇上該機構以至香港最大的挑戰。「二○一四年九月發生佔中事件,整個中環癱瘓了,元創方當然不能獨善其身,整個中上環區足足有三個月像個死城,連品牌租用場地的生意都大受影響。」陶威廉回憶說。奢侈品牌削減開支,元創方是自負盈虧經營,每次做活動就要集資, 「有些宣傳別人是看不到的,例如與旅遊書合作,元創方已成為旅客熱點。」

非常時期自然要用非常手段,元創方的應變方法是在週末舉辦更多節目與活動,「同設計師一齊撐,我們沒有大財團撐腰,所有事都要自己爭取、自給自足。」元創方也曾試過舉辦夜市,勾起香港市民對大笪地的回憶。

作為非常時期的非常產物,元創方是一個古蹟保育的making place,既要不時呈現古蹟的歷史,也要透過多元思考,利用資源和經驗作新嘗試。「頭兩年我們的責任要帶旺個場;之後是把本土設計師帶到海外舞台,現在進入新的階段,繼續關注新晉設計師,為他們創造一個organic的實驗場。」陶威廉一副胸有成竹的姿態。

他認為透過地方營造,利用設計促成人與環境的互動,創造出美妙的感觀體驗。由一個社區呈現的城市面貌,體現一地的精神文明,再吸引公眾再發現一地的特色。

最讓人記憶猶新的,應該是元創方開幕不久便由藝術家Paulo Grangeon 創作了一千六百隻紙糊熊貓,浩浩蕩蕩放於元創方的地面廣場,三個星期便吸引了五十萬人參觀,現時仍未破到這個紀錄。不過筆者最有印象的反而是二○一一年在元創方未成形前,在這裏舉行「deTour 2011」,在宿舍空地弄出了個沙灘「中環灣」來,又用竹棚搭橋連接兩大廈,展示數十位藝術家作品,那正是元創方能夠成形的「前生」,因為反應很好,致令政府決定利用這個空置了十二年的建築物,打造元創方。

陶威廉以「滿意」來形容元創方的發展,更透露現時旅客佔整體參觀人數的比例由最初的10%,提升至40%。「我們一方面向遊客展示香港歷史,一方面亦可利用這地方呈現新晉設計師的魅力。

元創方開幕不久便由藝術家Paulo Grangeon 創作了一千六百隻紙糊熊貓,浩浩蕩蕩放於元創方的地面廣場,三個星期便吸引了五十萬人參觀,現時仍未破到這個紀錄。(VCG)

二○一八年元創方更舉行了「玩創夏令營」(WOW Summer Camp),在暑假為小朋友提供創意教育。「透過為小朋友而設的工作坊或活動,將一粒創意種子播放在他們心田,也激發他們的「Problem Solving Skills」(解難能力)、「Creativity」(創造力)、「Collaboration」(合作能力)以及「Self-expression」(自我表達)。」陶威廉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設計思維,智慧型城市更要有智慧的小朋友。「看一個城市,不只是看硬件,軟件更重要,這是文化架構,現在很多人開始在我們的活動中看明白設計的價值(value of design)。」

我在元創方網站看到一則發文,有這麼一句:「設計師的創意力量可以改變一個地方的文化和生活質素,韓國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創意不囿於身份和職業,對此錯綜複雜的關係,更引人入勝。

《地方營造──重塑社區肌理的過去與未來》的書封。(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以上內容摘自《地方營造──重塑社區肌理的過去與未來》。

作者:鄭天儀

書籍編輯:周怡玲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