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人格】不穩情緒主導生活 成人格障礙前足以影響生活前途

撰文:開卷有益
出版:更新:

編按:你的身邊有沒有朋友情緒起伏突然非常大,但一問之下,原來是沒有原因的呢?面對着這些B型人格的人士,你可能對他們感到不解,但其實他們連自己也搞不懂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想跟他們好好相處,就要先了解一下B型人格的特徵。

失控的情緒

B型人格最核心的特質,就是「情緒」具有相當高的不穩定性,甚至會徹底失控,不受外在環境所影響。

這與常態相反。對大多數人而言,「情緒」是穩定的,除非受到環境或其他因素(例如內分泌)影響,否則不會無緣無故改變。例如:你最近情場得意、有升遷機會、家人和樂、朋友都挺你,那麼你的心情自然愉快;如果最近感情破裂、升遷無望、鬧家庭革命、朋友跟你絕交,那麼心情的沮喪不在話下。總之,情緒是好是壞,都必然有其原因。

對於B型人格者而言,上述的過程剛好相反:心情好的時候,笑口常開,做事勤快,也善於做人,結果情場得意、冒出個升遷機會、家庭和樂、朋友相處融洽;心情不好的時候,整天板着一張臉,遇到一點小事就發飆,拖延怠惰、無視他人存在,無論職場、情場、家庭或朋友關係都跌到谷底。此時,「情緒好壞」是不必有原因的,更荒謬的是,心情好壞才是決定人生際遇與前途發展的重要因素。

B型人格的「情緒好壞」是不必有原因的,更荒謬的是,心情好壞才是決定人生際遇與前途發展的重要因素。(《Dr.倫太郎》截圖)

當然,在大多數人身上,「情緒」跟「環境」也可以互為因果,彼此互相影響。例如先前無故發生一點口角,因此情緒低落;而低落的情緒又反過來改變認知,認為這段關係沒希望了,吵得更凶,心情更惡劣。這是「情緒」跟「環境」彼此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然而,B型人格者的情況並不這麼單純:他們的情緒往往說變就變,沒有道理,沒有原因,就此拖垮了整個環境,無論是職場、情場、家庭或朋友關係。看在旁人眼裏,那轉變根本就是莫名其妙,但B型人格者並不會有所覺察,只會依當下心情繼續做事:倘若心情不好,那麼眼中所見的一切,沒一件事情是順眼的,又煩又躁,既失望又生氣,簡直想放棄所有的努力;然而,當好心情來臨時,一切霎時改變:原本無解的問題,統統顯得如此容易,先前的煩惱彷彿全是庸人自擾。

B型人格心情變好時,一切便能霎時改變,先前的煩惱彷彿全是庸人自擾。(《凪的新生活》截圖)

如果說,人生是一艘船,理性是舵,情緒是羅盤,心情的好壞引領着人類航向讓自己過得更快樂的地方。那麼,B型人格的情緒羅盤一定是壞了,要不是受到海底大量磁鐵礦的干擾,就是遇到了外星人。它轉它自己的,不管經度,不管緯度,不管航道,不合邏輯。此時,儘管B型人格者再怎麼努力掌握住理性的舵,也是沒有用的。這艘船是否能平安航行下去,真的只能靠運氣。

運氣好的時候就像喜劇片,什麼荒唐的事情都能發生。常見的一種情況是:當大家因為聽到壞消息而士氣低落、頹廢喪志的時候,B型人格的情緒卻莫名其妙滿檔,並用華麗的文采、滔滔不絕的雄辯來激勵大家,鼓舞士氣,大家半信半疑地姑且一試,發現竟然還有一線生機,最後峰迴路轉,反敗為勝;然而,此時B型人格者的情緒卻用完了,他震驚於自己為何如此樂觀,更一時無法接受自己是改變局勢的大英雄,當大家帶着感恩的心情的簇擁過來時,他反而落荒而逃,心中充滿疑慮與羞愧,只想找個地洞鑽下去。

運氣不好的時候,B型人格者就像隻唱衰的烏鴉,明明局勢大好,他偏偏悲觀以對;他的心情有如黑洞,再多捷報傳來,這個黑洞都沒有被填平的跡象,只能不斷消耗同伴們的信心。

運氣不好的時候,B型人格心中的黑洞誰也不能填平。(《有喜歡的人》截圖)

如果真的要分析B型人格者的情緒走勢,某種程度倒是可以引用華爾街股市來做為比喻。B型人格者的心情就像股價指數,而環境因素就像經濟表現。正如華爾街的一句俗諺所說的:「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充滿希望時毀滅。」股價指數永遠跑在經濟表現之前,當環境因素有可能改善時,股價指數已經上漲了;等到經濟表現確定變好時,股價卻又已經來到高檔,差不多要崩盤了。B型人格者的敏感度太高,對於細微的環境變化往往反應過度,但自己卻未必能覺察。當局勢有好轉跡象,B型人格者的情緒早在第一時間就大幅上揚,但環境尚未出現實質變化;等大家都充滿希望時,B型人格者反而崩潰了。光是時間落差,就足以讓B型人格者的情緒顯得突兀而反常。再加上現實生活中總是充滿了各式謠言、假訊息、無法驗證的臆測等諸多不確定性,被B型人格者的過度敏感放大後,更難以理解是什麼在影響他們的心情。

這個特質為四種子人格所共享,但表現方式不太一樣。在反社會型人格者身上的表現是相當深沉的,個案往往缺乏表情,顯得冷靜而沉着,但這個「缺乏表情」正好暴露了個案企圖壓抑的強烈情緒。在邊緣型人格者身上則剛好相反,不但情緒波動特別大,而且轉折非常快,難以預測下一秒鐘會發生什麼事情。戲劇型人格者會明顯誇大情緒,有時還會帶有一點表演性質;跟邊緣型人格者不同的是,你能看得出來那一絲刻意誇大的企圖。自戀型人格者的情緒往往在極度自大與極度自卑之間擺盪,呈現出來的就是自我滿足、自我懷疑、懷疑別人貶低自己、對自己不滿、憤怒、被害感等情緒漩渦,在裏頭一直轉圈圈,周而復始。

B型人格者的情緒走勢就如華爾街股市。(energepic.com/Pexel)

眼尖的讀者可能會很好奇:雙極性情感疾患的症狀不也是「情緒失去控制」?B型人格跟雙極性情感疾患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事實上,這兩者在臨床上確實並不容易區分,甚至有研究顯示:B型人格中的邊緣型人格患者容易併發「輕躁症(第二型雙極性情感疾患,Bipolar II disorder)」,但是,這兩者還是有本質上的差異。

首先,雙極性情感疾患患者在發病前,儘管可能會有些先驅性症狀,但理論上,會先歷經正常的階段,發病後才會出現情緒失控的症狀。在治療上,會以控制病情(甚至治癒)為目的,確實也有部分雙極性情感疾患患者終生僅發病一次而已。此外,目前已經發現有效的雙極性情感疾患藥物,所以積極治療是有必要的,過了急性期之後,則需要由專科醫師視實際狀況研判,應給予多久的預防性用藥;而合併心理治療也會減低復發的機率。

B型人格是人格的一種,未必是病。情緒固然會失控,也可能因此嚴重影響生活,甚至斷送前程、喪失友誼,或導致家庭失和,但還不至於做出像雙極性情感疾患症患者會出現的誇張行為,例如明明是去買早餐,卻買了預售屋,或無端到馬路中央指揮交通;就算嚴重到「B型人格違常」(已經是疾病程度),行為也可能很脫序,但還是不會像雙極性情感疾患般喪失理性。然而B型人格延續的時間相當長,從青春期末期人格逐漸成型後就很難改變,通常會延續一輩子,正如古諺所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能寄望以長期服藥來控制(實際上,也沒有B型人格疾患的特效藥)。治療的目的以增進當事人的覺察能力與自我控制,讓B型人格者能跟社會和平共存,甚至是發揮人格優點為原則(詳見後述)。

B型人格者經治療後能跟社會和平共存,甚至是發揮人格優點。(《Dr.倫太郎》截圖)

這邊就舉一位有自戀型人格的男性,對於管不住自己情緒的想法作結吧:

我真不知道自己的腦袋怎麼了。心情好的時候,我會信心滿滿,很敢跟別人相約,也樂於在眾人面前展現自我,接下一堆演說的邀請;但過不了多久—有時候甚至只是睡個午覺,那種自信心就不翼而飛了。我忽然焦躁不安,非常懷疑自己能否做到先前的承諾?看到接下來的演說邀約,我就一個頭兩個大,根本不知道要講什麼,偏偏又記得很清楚:那是我親自答應人家的。我覺得體內好像住着一個超人,他現身的時候,一切都好辦;麻煩的地方在於他到處答應人家,但需要他的時候,又不知道飛到哪裏去,只留下一個懦弱的自己去招架大家的目光。這點讓我感到極度困擾。

B型人格者管不住自己情緒,讓他們感到極度困擾。(《凪的新生活》截圖)

真實與虛幻只在一線之隔

對於一般人而言,關係與感情建立不易,然而一旦建立,就會出現恆常性,不會說消失就消失。愛就是愛,恨就是恨,兩者涇渭分明,雖然可以化解,但絕對需要假以時日,並且經過多次的諒解、寬恕,或是反向的失望、原諒、絕望的歷程。愛與恨如此,是與非、對與錯,又何嘗不是如此?所有的關係、愛憎、感情,都是一步一步慢慢累積的,不會一蹴可幾,但也不會突然之間銷聲匿跡。

B型人格者可不是這樣,對他們而言,說愛就是愛,說不愛了就是不愛,說不愛之後要是改變了心意又愛,馬上就能繼續愛,一點也不受到影響,幾乎沒有一般人的慣性思維。

因此,每當新聞報導中出現諸如「男子先拿出扁鑽捅老婆一刀,然後在警局失聲痛哭,對老婆表示『我愛妳,請妳不要離開我,妳離開我的話,我要去死』;而身為受害者的老婆先是全然原諒對方,然後又詛咒老公是惡魔,應該受到公眾唾棄。等到檢察官起訴時,又反過來為老公說話,說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丈夫與父親」的戲碼時,大多數人可能難以理解,不明白當事人的腦袋是怎麼想的。

事實上,B型人格者的世界就真如《金剛經》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沒有什麼是絕對的,也沒有什麼不會改變的。愛既是恨,也不是恨;緣盡時,親如弟兄者亦如陌路。世事無常,時而為寬恕與涕泗俱下的大和解,時而為咬牙切齒與欲滅滿門的深仇大恨,導火線可能只是擦身的一眼,亦或酒過三巡的不當玩笑,這些對於B型人格者來說都是司空見慣。與佛法唯一不同的是:B型人格者明知虛相幻化無窮,卻還是將七情六欲攪和其中。

B型人格者明知虛相幻化無窮,卻還是將七情六欲攪和其中。(《凪的新生活》截圖)

B型人格者可能在某天密告你,但幾天後,又毫無罪惡感地跟你見面,稱兄道弟。他未必是裝的,更不是什麼「城府極深」,他可能真的完全沒想過要害你。至於他為什麼密告你?理由可能只是「剛好看到網站上有檢舉信箱,好玩按按看」。不要懷疑,把你搞得雞飛狗跳的大整肅,可能就只是基於一個這麼荒謬的原因,至於後續的懊悔、愧疚,以及惱羞成怒、先聲奪人的指責,甚或恩將仇報,都只是事後為了合理化自身行為才編造出來的。當你咬牙切齒地尋找「答案」,B型人格者只好編出一個個讓你更信服的故事,但真相永遠不明。你可以說他們幼稚,或是像猴子一樣,就算毫無情緒與利益糾結,仍能輕易按下那顆引發終極核戰的按鈕。這就是為什麼B型人格者一旦幹出大事,常常讓人相當震驚的緣故。

B型人格者身上那條真實與虛幻的界線相當薄弱,是與非,愛與恨,真與假,做與沒做,往往是重疊的狀態。當旁人沒進一步追問的時候,他們就好比薛丁格的那隻貓,關在箱子裏,半死半生,既生又死。B型人格者的思想、動機與行為往往也是如此。那些吸金詐騙者還沒捲款潛逃前,他對旁人、粉絲的愛,每一分都是真切的;也正因為真切,所以才特別動人心弦,難以察覺異狀。事實上,在他們決定走上歪路的那一刻之前,往往是被自己無私的愛所充滿,毫無犯罪意識,直到臨界點終於到來—因為東窗事發,他們終於清楚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發狠把壞事幹到底。

B型人格決定走上歪路時毫無犯罪意識,直到臨界點終於到來才知道,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發狠把壞事幹到底。(《偵探中的偵探》截圖)

一位B型人格者對社會產生影響的能力大小,決定了他會是一顆怎樣的不定時炸彈。愈是位高權重或家喻戶曉,他的影響力就會愈深愈遠;有些時候甚至會動搖人們的社會價值。他會不斷累積社會託付給自己的能量,並一次在爆炸性事件中徹底返還。

在四種子人格當中,最容易吸取群眾目光與資源的,自然首推戲劇型人格。這型人格者本來就以別人的注意力維生,愈能吸引注意力,他們就會願意做愈多演出;至於演出精不精采?吸不吸睛?則要看他的聰明才智與社會資源。社會資源豐富、智慧較高者,若能碰上不錯的機運,自然就會有不錯的表現;但他的「演出」能否長長久久,足以安度一生,並留下美名傳頌後世,則要看個人的智慧與自制能力。倘若擁有的社會資源太多,遠超過他能駕馭的極限,就會開始讓自我膨脹,使得演出愈愈來愈困難,到最後,終會迎來「爆炸性謝幕」的一天。

與戲劇型人格者相似的是邊緣型人格者,他們也會出現表演性、作秀性的行為,但「演技」顯然不如戲劇型人格;而且他們又很喜歡分化自己的觀眾,讓觀眾彼此激化,所以常會歹戲拖棚,又是吞藥,又是割腕的,除了害一堆人氣急敗壞、彼此衝突,還搞得雞飛狗跳,甚至火爆收場。就社會影響力而言,邊緣型人格者的影響當然沒有戲劇型人格者來得大,但若是以棘手的程度而言,那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反社會型人格正好相反,他們喜歡利用虛實之間的差異來迷惑其他人的心志。比如先是很認真地給出一連串承諾,再淡然地全部否認,等對方快崩潰的時候,才依對方的渴望拋出一些甜頭,不斷玩弄對方心中僅存的一絲希望。

B型人格在「演出」的同時,他們自己也不知道這些是真是假。(《Dr.倫太郎》截圖)

這一切為的是什麼?不為什麼。或者說,吸引他人目光只為了風光自己,挑撥離間只為了認真分化,玩弄別人只為了專心玩弄。如果我們不要為了尋找背後的「真實」而拋棄眼前的「現象」,那麼對於B型人格者而言,每一句話都可以當真—當然,也可能只是隨便說說而已,是真是假,說不定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答案。

《原來這就是B型人格》的書封。(究竟出版社)

以上內容摘自《原來這就是B型人格:那些自戀、善變、邊緣、反社會的人在想什麼?》

作者:陳俊欽

出版社:究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