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藝術欣賞101|中西合璧何止美食 香港藝術取西經更融入中國哲理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香港人幫襯茶餐廳,叫一碗叉燒湯意粉,左手湯匙右手筷子,用一個中式大湯碗盛載中西飲食元素,成為香港獨特的「餐桌禮儀」。黑椒牛扒配上蛋炒飯、汽水加入鹹柑桔、雪糕配涼粉,乍看真的分不清到底是中是西。「由中入西」與「由西入中」的香港文化,除了民間美食,還有香港的藝術創作。幾十年來,香港藝術家就在自己的作品中尋求實踐中西藝術概念,說出自己的故事。

(中西fusion 菜大家就經常食,但融合中西風格的藝術品又有冇見過?可以先玩這個MC遊戲,看看自己對「中西合璧」的藝術了解有多深。)

甚麼是「港式創意」?甚麼是「香港藝術」?上世紀的香港藝術家,既會接觸傳統中國藝術大師流傳的技法與視角,亦會留意風靡西方藝壇崇尚抽象的潮流。藝術確實是無邊無際無疆界,就好像香港電影就有「由中入西」的影子——古裝電影飾演唐三藏的男演員高唱「Only you can take me取西經」,算是港式創意的代表作;或是美國電影「由西入中」——邀請香港武術名家做武術指導,安排美國演員在三部曲由第一集打到第三集進入電腦耍詠春對付人體化的電腦病毒,總之沒有不可能,甚麼都可以發生。這些方向,都可說是香港藝術融匯中西、自由發展的特色。

當中國水墨遇上西方抽象幾何

講到藝術,中西之間好像風馬牛不相及。中國水墨畫多以山水為主題,畫的是風景,抒的是情懷,風景感情融和於筆墨之間;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畫作雖然不再只畫宗教題材,但都以具象方式表現肖像和人物。詳細介紹都可以在這兩篇文章中看到:

時移世易,中國國畫不再只是主力山水,西方藝術也走向抽象。香港藝術家向來大膽創新,進入現代,努力尋求新風格。六七十年代的香港,藝術創意蓬勃,嘗試「由中入西」的藝術家,有土生土長的,亦有新移民。其中一位表表者是呂壽琨(1919-1975),來自廣州,透過臨摹水墨畫學習技法,1948年移居香港後,才開始學習西方藝術。在1970年創作的《禪意》,上有一抹紅點下有層層橫線,簡單卻令人有無窮想象。

呂壽琨《禪意》(1970)

呂壽琨運用中國水墨畫技法,畫出西方抽象幾何,同時表現西方抽象派特質與中國禪學哲理,創作一系列「襌畫」。他一直探索中國傳統藝術的當代意義,成為「香港新水墨運動」的奠基者,影響王無邪、靳埭強等香港藝術家。1970年代末,王無邪在水墨畫實踐上加入西方設計概念,運用得越來越大膽。而現代水墨大師劉國松,更採用跨媒介創新手法創作,跳出太空,反思人類與宇宙關係。

這些「由中入西」的表現手法,以中國畫作技術為本體,配合西方概念創作,革新了傳統的中國藝術,為香港藝術另闢蹊徑。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寓樂頻道推出的【藝術欣賞101】系列,第八集:《香港藝術:由中入西》就有深入淺出地說明當時「由中入西」的藝術設計:

跨東跨西距次元

現時很多人想跳進「二次元」與動漫主角拍拖,可惜就仍未能做到。不過五六十年前香港就有由「二次元」平面變成「三次元」立體的藝術品。韓志勳的《藍渦》以生鏽鐵車輪配上藍白油彩,融合如中國狂草般揮灑筆觸及西方燒腦簡約畫風,尤如港式點心配以Afternoon tea三層架作擺設,跨界跨到當年幾乎無法為它定義是畫作還是立體裝置。

韓志勳《藍渦》(1966)

說起立體藝術品,近年室內設計流行的「工業風」,香港四十年前已有藝術家玩「焊接」,作品容易令動漫迷聯想戴著裝甲在宇宙大戰的巨型機械人,誰會料到風格前衛的藝術家焊接而成的原來是「君子竹」。「竹」系列作品由藝術家文樓創作,如果大家仍未趕上藝術家潮爆步伐,則可到尖沙咀栢麗購物大道看看一座雙手抱拳敬禮的雕塑《請》,文樓用西方雕塑技法來表達中國傳統美德,恰是「由西入中」最典型。

文樓《請》, Wiki commons, 攝影者: WiNG
文樓《朱竹》(請官方幫忙補回年份)

《藍渦》車輪可以打開後面的夾萬?《朱竹》又能否變身機械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推出的【藝術欣賞101】系列,第九集:《香港藝術:由西入中》就會教你如何欣賞「由西入中」的香港藝術作品:

「原來香港有藝術」? 重新認識港式藝術

西方發明汽水,香港就有人研發將汽水煮沸再加幾片生薑與檸檬為人驅寒;粵式酒樓傳統點心蝦餃,近年就有餐廳嘗試配上西方食材黑松露醬一起品嚐。大膽試、認真做,成為香港多年以來別具特色的創意所在,於藝術界更是如此。或會有人今日才恍然大悟地感歎「原來香港有藝術」。香港其實早就走前幾十年,最扎心的或者只是我們了解得太遲,到今日才知有些心意不可等某個日子。不妨在這時刻追回錯過的寶藏,重新了解香港與藝術。

下一集【藝術欣賞101】系列,將會與大家介紹當代香港本地藝術家,混合中西後自然而生的獨有創作風格,大家記得繼續留意!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