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102周年|蔡元培墓著名作家影星來祭 元培書院初設大南街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過往曾有誤傳,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內的蔡元培墓,長期荒涼,至1977年余光中等三名學者訪墓,才被發現。但事實並非如此。

文:潘惠蓮

蔡元培墓一直在香港得到善待,不但留港的北大校友每年都到墓前舉行春秋二祭,連著名影星鄧光榮、林鳳嬌、台灣大導演李行等,也曾來訪悼念,追思這位提倡「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近代偉人。

留港北大校友春秋兩祭老校長

蔡元培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後,同年10月下葬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當時日本侵華戰線已逼近,至1941年聖誕日,香港被日軍攻佔。仍留港的蔡元培遺孀周峻,及三名年少子女(晬盎、懷新、英多),於1943年改名換姓,跟其他難民一起乘船返回上海隱居。家人自此長居大陸,蔡夫人更沒有機會再踏足香港。

和平後,在蔡元培晚年擔任其私人秘書的北大校友余天民,於1946年底,委託廣東教育家黃麟書赴香港辦事之便,到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視察蔡元培墓地的情況。

1970年代初,留港北大校友到蔡元培墓致祭。照片由北大校友蕭輝楷(墓碑左立者)女兒提供。

黃麟書在回信中稱,於1946年「12月冬至後,專誠往謁,敬以香花一束。葉(筆者按:指葉恭綽)題墓碑七字,紅色煥然,石亦完整,牧童助余拂去塵埃,低徊久之,不忍去也。因余得守墓人之引,萬墓叢中,毫無錯誤......今後如留港,時候合宜,當得再往展拜也」。

華僑日報1951年3月30日報道(報章截圖由潘惠蓮提供)

國民政府曾頒下國葬令

余天民獲悉後,即寫信告知另一名北大校友狄膺,信中稱:「此誠一大訊息,可釋懷念之人心頭懸,特為報知,以大家未能赴港展謁,得此良慰。」這是戰後最早有關蔡元培墓的文字紀錄(兩封信最早刊於1958月1月11日[蔡元培90歲冥誕]的台灣《中央日報》,後收錄於孫常煒編著的《蔡元培先生全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

國民政府於1947年5月10日曾頒下國葬令,準備為蔡元培舉行國葬。但因內亂不息,國葬計劃告吹。

圖片來自開講作者文籽(https://opentalk.hk01.com/story/5ea10baa167c7801c96fb5bb)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由大陸來港的北大校友逐漸增多,高峰期約二百多人。他們重組香港的國立北京大學同學會(下稱北大同學會),每年都到蔡元培墓前舉行春秋二祭。由1950至1970年代,香港的《華僑日報》差不多每年都簡報此活動的情況。該會於1962年出版的會刊,亦刊載了會員在蔡元培墓前的合照,及由他們撰寫的相關詩文。

《香港文學散步》記載1959年春祭

其中1959年4月12日的春祭,參予的北大校友余又蓀撰文一篇:〈謁蔡孑民先生墓〉,刊於香港的《自由人》月刊上,較詳細地描述了當日春祭的情況(收錄於小思編著的《香港文學散步》第三次修訂版。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7月)。

早於蔡元培去世後的1940年3月14日,香港的北大同學會曾議決籌辦元培書院,以紀念蔡元培,但計劃一直無法實現。到了1959年冬,該會終於在香港開辦了一所以蔡元培命名的四年制私立大專院校:元培書院。首任校董會會長譚震歐,院長崔龍文,皆北大同學會成員。校址最初設於深水埗大南街,不久遷至廣東道992號及山東街27號。估計此書院維持至1970年代中期便結束。而這十多年間,元培書院每年都組織師生前往蔡元培墓地,參予春秋二祭。

1975年4月2日台灣《聯合報》

鄧光榮、秦漢、林鳳嬌等曾獻花致敬

到了1975年3月底,來蔡元培墓憑吊的,還有一批電影界的知名人士。當時正值香港馬氏影業公司在台灣投資拍攝的電影《吾土吾民》在港公映,導演李行和九名主要演員,包括鄧光榮、秦漢、林鳳嬌、王引、崔福生等,來香港展開宣傳,期間一起到蔡元培墓獻花致敬。

《吾土吾民 Land of the Undaunted》|李行 LEE Hsing|台灣|Taiwan│1975│BetaCam│Colour│108min|1975 金馬獎最佳影片|恬靜的小城因日軍侵略而蒙上陰影,有人選擇明哲保身,有人則奮力抵抗。鄧光榮飾演的縣長公子表面親日,私下卻是抗日組織的首腦,在片中是衝突性最大的一個角色。雖然這在當年,是標準符合政治正確的類型產物,但鄧光榮、林鳳嬌與秦漢的黃金卡司,以及結合片廠風格與實景拍攝、賣力重塑時代風情的影像設計,如今看來,都是難以再現的往日風華。

因為這部電影描述抗日時期,王引飾演的中學校長,為了救國救民,和師生們忍辱負重,與敵軍周旋。電影公司指出:這不單是配合電影主題的宣傳活動,亦希望藉此喚起年青一代對蔡元培的追思和認識(1975年4月2日台灣《聯合報》)。

【五四102周年|北京大學紅樓刻石有李大釗毛澤東卻沒有蔡元培?

然而,那時不是互聯網年代,資訊流通不及現今那般便捷,香港政府和一般市民對歷史文化的關注,也不如1997年前後那般熱切。即使有明星到蔡元培墓悼念,也未能吸引當時的港媒作顯著報道。

因此,好些人誤會蔡元培的墓地,長期「孤清寂寞」,乏人致祭,甚至以為到1977年,才被余光中、周策縱和黃國彬三位學者發現。當然,三位學者名氣較大,他們訪墓後,先後在台灣和香港的報刊發表詩文記述訪墓情況,確是引起了文化界不少關注。

有關蔡元培墓的「前世今生」,筆者正詳細整理查證,不日發表長文。敬請留意。

(標題由編輯撰寫。原題:蔡元培墓並不孤單寂寞。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潘惠蓮,香港土生土長,1982年開始從事新聞工作,現為自由撰稿人。愛好歷史、旅遊和查案。近期著作:《尋找美人魚楊秀瓊──香港一代女泳將抗日秘辛》。

延伸閱讀——開講|香港散步追尋蔡元培、魯迅足印 蕭紅與淺水灣有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