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世家高潤鴻向聊齋取經創作粵樂作品|王景松:粵樂薪傳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粵樂薪傳》最後一集的曲目安排較特別,是一趟重尋粵樂傳統聲音之旅。三首作品由四位來自不同背景的音樂家/作曲家擔任創作,包括粵劇音樂演奏家高潤鴻的委約作品《憶柳堤》(2020) 、作曲家麥偉鑄《一葉知秋》(2006)及作曲家黃學揚改編粵樂大師余其偉的委約作品《絃歌趣韻》(2021)。
文:王景松 | 圖:香港電台 | 原題:重尋粵樂傳統聲音

粵樂興起與早年戲曲音樂有著密切關係,從1950年代上海國光書店出版的十冊《粵樂名曲集》所見,作品數量和印刷版數之驚人,不少作品最早來源自粵劇過場音樂,包括小曲、譜子等等。

【作者其他文章:粵樂薪傳|粵樂即興獨奏 有爵士樂風格

高潤鴻來自粵劇世家,自小在粵劇聲響中成長,他創作的《憶柳堤》自然與粵劇有關。樂曲源自《聊齋》的愛情故事,描述才子佳人的故事,男主為奸人所害而喪命,女主角在傷心之際,男主角鬼魂出現,解釋了命喪因由,釋去女主角心中疑惑,最後兩人陰陽相隔。樂曲以不同調式創作,為軟弓五架頭形式演奏。樂曲由笛子引子揭開男女主角柳堤初會的序幕,全曲分為兩個部分,開首屬「反線」段落,揚琴及秦琴與整個組合作對話式的演繹,呈現男女主角一幕幕細說情話。第二段落作曲家以「合尺線」的「乙反」調式來表達兩人陰陽分隔的淒美之情。

【作者其他文章:軟弓五架頭在網絡音樂會怎樣呈現?

《一葉知秋》是麥偉鑄首部粵樂作品,由粵樂大師余其偉委約創作,以軟弓五架頭組合首演。作曲家嘗試運用西方作曲手法「動機與發展」創作樂曲,全曲的結構分為兩個部分,開首以粵語「秋」字發音為基礎,對應音階中的「sol」音,從一個音開展為兩個音及三個音的動機,並以乙反調式發展出帶有哀愁味度的旋律。另一個特色是調式轉變,作曲家發現傳統粵樂不以變化音為轉調基礎,所以旋律以乙反調開始,然後轉到正線,為創作手法帶來新的可能性。接著第二部分是「催板」段落,旋律創作手法與前段不同,主要在節奏上以縮減方式,由五個、四個、三個、兩個到一個音的對句,由長至短,由慢至快發展出來,在拍子上讓聽眾有摸不著是二拍還是四拍的不確定感覺。

電視節目《粵樂薪傳》第五集|1月8日(星期六)晚上6:30 在港台電視31播出;港台網站tv.rthk.hk、流動程式RTHK Screen同步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聽過之前十四首作品,多以軟弓五架頭為演奏形式,而「硬弓組合」在高胡為首的「軟弓」出現後,聽眾已甚少機會聽到。來到最後一曲《絃歌趣韻》,由作曲家黃學揚根據粵樂大師余其偉的二絃作品《趣韻》(又名《醉韻》)整理及編配,以二絃、提琴、三絃、月琴、喉管為領奏樂器,再以樂隊伴奏,重現早年傳統的粵樂聲音。

樂曲在《趣韻》之前加上《絃歌》,是來自1916年由丘鶴儔編著的香港第一本粵樂專書《絃歌必讀》的書名而來,此書為百年前粵樂的重要文獻記錄,以《絃歌》為題是作曲家對早年粵樂傳統的第二個註腳。樂曲由京鑼鼓《急急風》開始,共有七段,輕快而充滿活力,由最初的二絃獨奏作品發展至硬弓與樂隊的形式,不但讓聽眾重回百年多前的粵樂世界,同時新的編配豐富了傳統,帶來了新的粵樂可能性。

1999年樂評人黎鍵先生推動「粵樂薪傳」活動,初心旨在延續已式微的粵樂傳統。二十年後,由竹韻小集再接使命,探索在數碼時代粵樂的「未來傳統」。兩次活動徵集二十多首作品,由不同年代,老中青作曲家擔任創作,在西方作曲手法熏陶下,要重新學習傳統,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形式,探索傳統粵樂的可能性,薪火相傳。無論你喜歡與否,這些作品讓人深思何謂「傳統」,百年後必成為另一冊《絃歌必讀》。

(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王景松,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主修笙,專攻中國音樂及民族音樂學。現任教大專院校通識課程,並為香港愛樂民樂團及「PURAQ」笙演奏員,香港笙會創會成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笙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