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達智癌後出書回顧時裝年代獲香港書獎|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鄧達智三個字,自1981年年底回到香港,便與港成一體,無論不止一次發誓離去,始終不離不棄。
《衣路歷情》書跋

鄧達智八十年代於英國倫敦時裝設計院畢業,原打算在倫敦或米蘭展開職業生涯,一次機緣巧合下卻留在香港發展,在這裡紮了根。幾十年來他的時裝事業生涯正是香港發展歷史的見證人,雖然鄧達智近年經歷兩次癌症,人生步伐慢了下來,退休後仍與工作難以切割。他去年寫下新書《衣路歷情》,回顧自己多年來在時裝界的經歷,尤其在香港1980至1990年代最輝煌的時裝年代。鄧達智笑言寫作只是興趣,以往甚少談及自己的心路歷程,最終卻敵不過多年深交的出版社編輯「說服」。新書亦榮獲香港電台及香港岀版總會合辦之「第十四屆香港書獎」。

文︰筆從心 | 原題:《衣路歷情》鄧達智——香港昔日最好時光

時裝法文的原意是「現在發生時尚的衣服」,不同年代時裝能夠反映當時人文精神面貌和工業技巧水平的展現。鄧達智指時裝發展需要工業扶持,而八十年代初香港製造業發展蓬勃,這時期亦是香港時裝的「黃金號」,雖然香港並未有國際知名時裝,卻是全世界最頂尖的時裝生產工業中心,不少名牌如華倫天奴的皮革也是「Made in Hong Kong」,比意大利作為名牌大國更為厲害,鄧達智亦不諱言自己「享受了香港最好時光」。

+4

時移世易,時至今日,時裝行業與製衣今非昔比,「從製衣輕工業積累的財富轉型到謀取暴利的地產發展,工業北移內地,香港走進泡沫時代……遺憾香港當年沒有利用本身優勢發展原創設計,知名設計師及國際品牌不是沒有,只是未到可觀水平。」鄧達智在書中一語道破,直指香港錯失發展良機,時裝亦漸漸失去了色彩,簡單如深水埗的棚仔一直是時裝行業的「底氣」,提供各式布料予設計師,如今卻已成為高樓大廈,活力十足的花布街亦消失無影無蹤。鄧達智亦提到香港服裝不時「開倒車」,如學校校服以往香港採用英式洋服及斜紋呔,可是如今不少學校採用運動衫,失去基本傳統的美感及獨特性,令他不勝唏噓。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一匹布咁長

「我屬於一個甚麼地方的設計師很重要。如果有歸屬感的話,你的設計就有根感覺。」時裝不應只與藝人的衣著掛勾,而是需要更高更闊的視野去看待,甚至是香港人的故事。本土次文化予人印象難登大雅之堂,與時裝沾不上邊,鄧達智卻致力將兩者結合,甚至化「九龍皇帝」曾灶財的墨寶於自己的時裝創作之中。曾灶財聲稱港英政府強行佔據曾氏祖先的土地令他做不成皇帝,幾十年來在全港的不少政府公物上塗鴉「宣示主權」。

曾灶財的塗鴉一直不被文化界所認同,鄧達智卻將這些塗鴉帶到1996年德國柏林舉行的「香港文化節」,這些富有感染力的字跡獲得當地傳媒大力讚揚。鄧達智後來在回歸前最後一個時裝節,製作了「九龍皇帝系列」的時裝,其中壓軸時裝「一匹布咁長」,由模特兒馬慧詩穿上五十碼長印滿了曾灶財字跡的衣服,就如香港及時裝歷史,一匹布難以說清。

香港七八十年代曾經是世界時裝的製造所,在時裝世界舞台上耀眼過、輝煌過,今非昔比,縱使風光不再,在鄧達智看來,江山自有人才出,無論時裝走來有多艱難,必定能創出苦心經營後的新天地,因為這裡依然是我們的根。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