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籍問題對米沃什來說 其實不那麼重要|王璞

撰文:王璞
出版:更新:

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在198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奬時,被定位為波裔美國詩人可我在讀他的《被禁錮的頭腦》時感到,他的這一身份表述中有兩點不確定。
文:王璞

第一,身為思想家的他,其實比身為詩人的他更加偉大。

第二,在他的一生中,身份定位始終模糊。他出生於立陶宛,在立陶宛長大、受教育並出版他第一本詩集。一九三九年他年近而立之年時,納粹德國與蘇聯訂立了瓜分周圍小國的攻守同盟。立陶宛被分給了蘇聯。米沃什遂逃離家園去了波蘭。一九五一年,當波蘭成為蘇聯的衛星國,他在波蘭駐法國文化大使任上出走,向法國政府申請政治避難。然後去了美國,並取得美國國籍。九十年代波蘭成為民主國家,他又回到波蘭定居。

《被禁錮的頭腦》

作為思想家,國籍問題對米沃什來說,其實不那麼重要,因為不管他處在哪一國哪一位置,他思考的是當代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在哪種社會體制下人活得更為自由快樂,更像個人。

【延伸閱讀:二戰紀念碑教我們的事|希特拉地堡與恐怖地形圖紀念館

《被禁錮的頭腦》是在他投奔西方的兩年後出版的。身為一名歷經蘇聯和納粹德國這兩種極權體制統治的知識份子,他在這本書裏主要探討:極權主義是怎樣誘惑知識界,讓他們從自我欺騙、昏迷中一步步走向服從,終於與統治者同流合污。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https://bigother.com)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波蘭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史家。1911年出生于波蘭第一共和國的立陶宛。二戰期間在華沙從事地下反法西斯活動。二戰後在波蘭外交部供職,曾在波蘭駐美國及法國使館任文化專員和一等秘書。1950年護照被吊銷,後選擇了政治流亡的道路。先在法國獲得居留權。1960年應邀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61年起定居美國。曾榮獲波蘭雅蓋沃大學、美國哈佛大學、意大利羅馬大學等近十座世界知名學府的榮譽博士學位及各種勛章。1978年獲俗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諾斯達特國際文學獎。198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在對他的授獎詞中說︰「他在自己的全部創作中,以毫不妥協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滿劇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脅。」2004年8月在波蘭克拉科夫逝世,享年93歲。

這本書的四個重點研究對象都是他同時代有成就的作家,他們也曾遭受過極權政府迫害。其中有一位甚至是納粹集中營倖存者,還寫過一本集中營回憶錄《毒氣室往這邊走,女士們,先生們》。

米沃什當初苦苦思索的這些問題,今天依然存在

可他們在社會主義的波蘭都變成了集權主義吹鼓手。體制剝奪了他們的話語權,禁錮了他們的頭腦,他們卻要向這一體制效忠。為甚麼?

不過我讀這本書時最為感慨的還是:米沃什當初苦苦思索的這些問題,今天依然存在,而且更加普遍了。今天,別說要向這些從沒體驗過極權主羲災難、卻體驗過了民主制度弊病的人解說將靈魂出賣給一種邪惡信念為何荒誕了,僅僅要說清楚那一信念為何是邪惡的,都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課題。

(獲作者授權轉載自Facebook帖文。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王璞生於香港,長於內地。上海華東師大文學博土。一九八零年開始寫作。一九八九年定居香港。先後作過報社編輯和大學教師。二零零五年辭去大學教職,專事寫作。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女人的故事》、《雨又悄悄》、《知更鳥》、《送父親回故鄉》;散文集:《呢喃細語》、《整理抽屜》、《別人的窗口》、《香港女人》、《圖書館怪獸》、《小屋大夢》;長篇傳記:《項美麗在上海》;文學評論:《一個孤獨的講故事人—徐訐小說研究》、《我看文學》、《散文十二講》(此書內地版改名為《作文十二講》、 《小說寫作十二講》、教學參考書《現代傳媒寫作教程》等。長篇小說《補充記憶》獲天地圖書第一屆長篇小說獎季軍,長編小說《么舅傳奇》獲天地圖書第二屆長篇小說獎冠軍、第六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