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中老師看什麼書?從《過於喧囂的孤獨》到《愛的藝術》

撰文:文化講場
出版:更新:

「混亂世代中的文學對話——獻給十六歲少男少女的一本書」系列,邀請到長年在校園與少男少女分享閱讀的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於講座前夕,宋怡慧與讀者分享她與文學相遇的歷程,以及推廣閱讀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文字整理:工三  | 原題: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愛的藝術——專訪丹鳳高中宋怡慧老師

文學帶來的叛逆革命

「文學對我來講就像是氧氣,它是真實存在於日常生命的一部份;沒有了文學,我的生命就沒有辦法好好走下去,也失去生存下去的意義。」宋怡慧成長於雲林鄉下的一個藍領家庭,父母雖然教育程度不高,為了維持家計過得也很辛苦,但對於下一代的教養卻非常注重。「我媽媽有個好習慣,好的書她會很大氣地買回來,此外,她會每個月繳《國語日報》的錢,還有去訂購百科全書,買當時東方出版社所出版的經典系列如《白鯨記》、《老人與海》、《綠野仙蹤》等等。」

宋怡慧(圖片來源:工三行銷)

且因當時雙親工作忙碌,一本本的書籍不僅替代父母的陪伴,也種下宋怡慧未來投入閱讀分享工作的種籽:「每次閱讀都會有種期待,就是在媽媽回家做飯的時候,我可以跟她分享我今天讀了什麼故事,或者是我讀到的體會。」

講者簡介|宋怡慧,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聯合線上專欄作家、《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網站駐站作家、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2019~2023年教育部圖書館事業諮詢委員、文化部第39次線上主題書展策展人、文化部第41、42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評審。

雖然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但閱讀卻在潛移默化之中,改變宋怡慧的思想。譬如有一回,她在與母親分享《小婦人》及小說女主喬個性奔放的女性角色時,不屈就於命運,活出專屬的人生,母親感到非常吃驚:「媽媽是個非常壓抑、很傳統的婦女,所以她聽到到喬這樣女性的角色時,她告訴我說我們身為女性活得低調就好,不要活得那麼狂放、有太多自己的思維。這是第一次聽到她吐露身為女性保守壓抑的心聲。」而也是因為看到母親的各種不快樂與侷限,宋怡慧在長大之後就一直在突破傳統束縛女性的框架:自主選自己想做的工作,自由走自己的路。「我覺得閱讀文學,不僅讓我能進行內在安靜的革命,也躍遷與修正我的很多想法。」

從《過於喧囂的孤獨》到《愛的藝術》

談到在十六歲的時期,讓宋怡慧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書,她認為是捷克小說家赫拉巴爾的《過於喧囂的孤獨》。「因為書中裡的一句話讓我很感動:『我活著就是為了要寫這本書。』」宋怡慧坦言,當時的我,不一定看得懂作家所使用意識流的文學技巧,裡面談到的很多經典、畫作,她其實也還沒讀過,「但這本書為我開啟某個畫面:就是這世界上原來有那麼迷人有意思的經典、那麼多有趣味性和知識性兼具的書籍。而且,就算那些有形的書籍或擁有的事物被銷毀,但是書中所蘊含的力量與信仰,卻已經留存在自己的血液、靈魂以及行動之中,那是任憑誰怎麼拿也拿不走的。」這本當年觸動少女宋怡慧的經典,現在也推動著宋怡慧把她從閱讀之中獲得的生命悸動,與這個世代的少男少女分享。

然而,畢竟對於十六歲的少男少女而言,還是較難去體會《過於喧囂的孤獨》小說主人翁漢嘉毀書碎書的工作,所以宋怡慧後來挑選佛洛姆的《愛的藝術》作為獻給十六歲少男少女的那本書。宋怡慧認為,因為愛是一生的課題,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這件事情。所以如果青少年能夠越早學習/練習去愛,「我們的社會就更有善意的流轉與愛的氛圍。」宋怡慧提到。佛洛姆在《愛的藝術》書中點出思考愛的一條路,但並沒有提供明確的實踐方法。不同世代、不同年紀的讀者,其實也能從閱讀過程中找到與自己現況較能實踐佛洛姆的理論與方式。宋怡慧強調,《愛的藝術》書名中的「藝術」,其實就彰顯出「愛」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或實踐方法,一如每個人有截然不同的藝術呈現方式,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愛的藝術。

除了《過於喧囂的孤獨》與《愛的藝術》外,宋怡慧還有另外想要推薦給十六歲少男少女的書:首先是羅貫中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因為青年讀者能從中領會到通俗文學的強大力量,進而去思考:寫在歷史裡面的真的是「真實呈現當時的現況」嗎?

宋怡慧(圖片來源:工三行銷)

第二本要推薦的則是紀伯倫的《先知》,因為這本很有智慧的書籍,可以帶領他們去想像自己與父母、自己與未來、自己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並且讓他們認識到西洋詩的文學形式;最後一本則是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會選擇這本書,一方面是要向宋怡慧的母親致敬:這本書是她與她母親一起買下的書;此外,這本書也用比較美好的方式呈現出傳統愛情的想像,以及有趣的台灣本土文化,以及女性想要在傳統父權社會找一個出路與位置的隱微思維。身為一名女性,宋怡慧持續關注那些讓人可己進行反思與批判的性別議題書寫。

文學是一種柔軟的靈魂對話

在第一線教育現場推廣閱讀多年的宋怡慧,對於少男少女們與閱讀的關係有很深刻的觀察:「對於那些高敏感的孩子,他們就比較容易進入文學的世界。但其他約三分之二的孩子,是比較理性思維的,文學對他們來講就離自身生活很遠、某些意象是很抽象的符碼。」當遇到數位原住民時代的學生,宋怡慧又是如何引導他們進入文學的世界的呢?宋怡慧認為,畢竟人生裡有許多解方,必須不斷嘗試、探索,就像做實驗,不一定一次就能夠探究得出來的結果,而是針對每次閱讀,得到一些體會,透過長時間的累積,形成個書寫的架構與美學。而文學其實就是很多人對於生命反芻後所留下的作品。所以其實閱讀文學,能夠幫助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某位作家人生選擇的路徑輸入到自身的記憶庫中,而當他讀過的書越多、輸入的越多,在面臨人生抉擇時,就不用盲人摸象,而是可以有許多參數可以選擇、可以參考。

宋怡慧(圖片來源:工三行銷)

以中國文人為例,宋怡慧提到同樣是面對貶謫,柳宗元的貶謫經歷,讓他一生懷才不遇、抑鬱寡歡,王安石卻是堅持真理、越挫越勇,蘇東坡雖是瀟灑豁達,卻也沒有向命運屈服,范仲淹則是展現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文人情操。這些都是生命遇到困境的樣態,做了選擇,就決定了結果,但人生沒有好壞的差別。只是在面對相同的困境時,我們能不能參考前人的經驗,為自己擘劃的人生,做出更好的生命選擇。「我會用說故事的方式去和不太喜歡親近文學的孩子分享議題,讓他們先從故事去思考解方,作家是怎麼想像這個世界、去思考遇到的問題,它們如何推演遇到問題時,可以解決的方法。那麼,你會做出何種決策?可能會得到那些結果?」

宋怡慧希望透過閱讀文學注入靈魂的活水,與生命溫柔地對話,帶領青少年將文學變成一種日常。一如交朋友、買衣服,我們都是從自己喜歡跟適合的開始。但我們也會偶爾嘗試不一樣的穿搭風格。而閱讀文學其實也是這樣:偶爾閱讀一本舒適圈外的作品,就像是改變穿搭風格一樣,往往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官風景和生命啟發。

大疫之年,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型態被改變了,人心也隱隱著透出對未來的不安。此時,透過文學、閱讀探尋一方平靜,是一劑良藥。自110年九月起,「混亂世代中的文學對話」講座,邀集不同領域的講者,分享閱讀與創作的啟蒙。本系列「混亂世代中的文學對話——獻給十六歲少年少女的一本書」講座由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文房.文化閱讀空間、工三行銷共同規劃執行,並邀請資深出版人、且戮力推廣閱讀的木馬文化社長陳蕙慧擔任策展人,共同獻上文學之美,一探文學初心。

(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