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展覽.來稿】從「廣東快車」藝術展看全球化及珠三角發展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陳俊業

「廣東快車」是著名策展人侯瀚如於2003年在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劃的「緊急地帶」中的一部分。2003年的這個展覽讓珠三角的藝術家首次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14年後的今日,位於西九文化區的M+展亭修復整理這些藝術品,為我們帶來這個展覽。

1978年,鄧小平帶領中國改革開放,提倡「發展就是硬道理」,開放深圳、廣州等地作經濟特區。尤其是珠三角一帶,中國經濟急速發展,城市亦加快建設的腳步。轉眼間,中國已經變成了一個強國。但是,大家又知不知道這個硬道理背後,珠三角居民在面對什麼樣的心酸呢?這個展覽彷彿就是想向我們訴說珠三角發展背後的悲歌,邀請我們揭開珠三角的繁華面紗,看看她疲倦的臉孔。

鄭國谷:《樣品房》(作者提供圖片)
+4

鄭國谷以家鄉廣州陽江盛產的廚具為靈感,再現了廠房陳列產品樣本的房間。可惜的是,由於2003年展出的實體展品已經失落,策展人只能以相片等資料重製這件藝術品。

湯勺、意粉叉子、鑊鏟、漏勺、冰模。這個空間裡放滿了各式各樣、色彩繽紛的廚具,形成了一件藝術品。廚具的擺放隨意,沒有既定模式。牆上亦印上了很多句中文及英文對話句子,字體大小各異,其為鄭國谷與策展人討論作品的電郵通訊。

鄭國谷:《樣品房》(作者提供圖片)

牆上掛著的廚房用品可能來自不同的設計師,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中國製造。確實地,現在我們身邊不是中國製造的產品少得十指可數,廚房中、洗手間中、客廳中,甚至是你的手袋中,十居其九都是中國製造的產品,可見中國這座世界工廠的威力。改革開放後,中國靠著廉價勞動力,吸引外資企業到來設廠。久而久之,「中國製造」這股「力量」散播到全世界。狹窄的《樣品房》裡有這麼多不同的廚具,彷彿就是要提醒你,你的生活是怎麼樣被這股「力量」包圍。筆者更加好奇,究竟這些廚具生產背後又有怎麼樣的故事呢?筆者欣賞這件藝術品的時候,卻突然想到了血汗工廠......而牆上的對話,則是連結著以藝術方式呈現的經濟空間及互聯網世界,比喻著通訊科技如何把中國製造的產品賣到全世界,打破地域的界限。

雖然這個藝術品給欣賞者的想像空間很大,但是在重製的過程中,卻令其比2003年的原作失色。首先,M+展亭外的自然光射進室內,加上館內照明,令整體空間過於光亮,未能完全配合《樣品房》這個主題。筆者走進這個空間,感覺就像走進了一家家品店,又或者是百貨公司的廚具部一樣。其次,原作的廚具是傳統鋼鐵廚具,沒有是次展出的廚具顏色鮮豔奪目,這一方面營造了一種工廠的壓迫感,另一方面令人更專注在藝術品本身。而是次展出的廚具則太過令人眼花撩亂,給人一種過於快樂的感覺,未能就藝術品本身作更深入的瞭解。

馮倩鈺:《難產--表皮病症》(作者提供圖片)

馮倩鈺的《難產——表皮病症》的原版在2003年時,是由一個昆蟲形象的裝置,配以帶狀燈箱片及一堆圖片組成的。這些照片都是關於鄉村都市化發展與自然破壞的照片。馮倩鈺以昆蟲的快速繁殖能力來比喻都市化趨勢的快速蔓延。

這個藝術品所展示的照片反映了內地的經濟發展情況:高速的工業發展對環境的負擔、政治經濟的融合、都市化對鄉村的影響等。珠三角雖然愈來愈繁華,生態環境卻愈來愈差。掘地、工業廢氣、排染造成沙漠化、酸雨、河流富營養化的問題。或許,我們人類其實就是世界的害蟲,以高速的繁殖速度破壞我們的生態環境吧!

這個藝術品原本非常有欣賞價值,可惜的是,原版的昆蟲裝置在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結束後遭到損壞,最後策展人跟修復團隊決定以文獻的方式展出這個藝術品。但是由於沒有了昆蟲的裝置,整個藝術品失去了完整的意義,留下來的照片也因為沒有裝置的加持,而變得黯然失色,失去了原本的生命力。

段建宇:《藝術雞》(作者提供圖片)

段建宇的《藝術雞》算是是次展覽中修復得最好的藝術品。由40隻以玻璃鋼製造的雞組成,每隻雞神情各異、栩栩如生,有的趴在地上兩腳朝天,有的在漫無目的地遊走,有的坐在地上擺出一副安然的表情。

鄧小平這句名言家傳戶曉:「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帶動和幫助落後的地區,先進地區幫助落後地區是一個義務。」遺憾的是,一部分的地區富起來了,還持續地高速發展,但是鄉村依然落後貧困,城市跟鄉村的差距依然很大。城市人更會看不起農村人,認為他們是沒教養、髒兮兮的,更可能會排擠他們。《藝術雞》表達的,就是這一種城市跟鄉村之間的矛盾。根據M+展亭的說法,雞在廣州是可以自由走動的。如果是這樣的話,當城市人見到這些雞時,他們又會有什麼想法呢?是會覺得很開心因為看見很多他們很喜歡吃的雞?還是會認為這些雞大煞風景,並污染他們漂亮的大城市?怎樣都好,這件藝術品邀請我們去想想我們城市人跟農村人的關係,邀請我們重新檢視我們對他們的偏見。

遺憾的是,原版其實有100隻雞,但至今只留下了40隻,大大減低了整體的視覺效果。(資料圖片)

另外,筆者個人認為段建宇同時是帶出來一個大膽的信息:誰說農村的粗野不可以是藝術?誰說藝術一定要高雅?是誰訂立了高雅的標準?當這些雞在摩登的藝術殿堂裡「走來走去」時,欣賞者想必會覺得非常惹笑,覺得雞這些農村動物難登大雅之堂。這種的刻板形象無疑限制了我們的視野。段建宇透過這件藝術品重新為我們定義了藝術,告訴我們通俗也可以是藝術。

這個藝術品修復的質素頗高。遺憾的是,原版其實有100隻雞,但至今只留下了40隻,大大減低了整體的視覺效果。但是展覽在只有40隻雞的情況下,能做到雞與雞之間有互動,像是左上方那隻雞趴在地上兩腳朝天的同時,有2隻雞在旁邊鬼鬼祟祟地猜度,恰似想來個偷襲啄下去。在這麽有限的資源下做到這般程度,可見藝術家和策展人功力深厚。筆者認為,展覽如果可以把後面或擺放在比較邊緣位置的雞再分散一點放,令藝術品覆蓋的範圍更廣的話,這樣就更加可以營造出雞在展場中走來走去的效果,整個作品的活力將會大大加強。

全球化及中國高速發展是不變的事實,而且這兩個現象一定會延續下去。在祖國提出「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同時,這個展覽同時也告訴著當權者人民在全球化和國家高速發展下遇到的困難。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