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2016.博評】一支歌要唱多少遍 才能成為文學?

撰文:陳翹英
出版:更新:
得獎夢一場,沒獎亦喜洋洋,歌的價值不在得獎……時代在變,一如戴倫自己的歌《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死剩把口仍然是一個唱作人最可貴的精神。這些年來戴倫依舊我自行我路,千年不變大放厥詞,他應該繼續保持辛辣本色,不要給大家好相與。
陳翹英
卜戴倫破天荒得了獎,這回卻不是格林美,而是諾貝爾。(Getty Images)

一支歌要唱多少遍,才能稱得上文學?

答案呀朋友,就寫在今屆的諾貝爾文學獎名單裏。

不錯,卜戴倫(Bob Dylan)破天荒得了獎,這回卻不是格林美,而是諾貝爾,他甚至比年年大熱的同胞作家菲臘羅斯(Philip Roth)更早一步圓「諾」。

與此同時,年年走來,始終唔得的村上春樹今次也徹底死了心。他經常在小說裏播放卜戴倫的歌,這次敗給自己的偶像,算是中個安慰獎吧。再者,諾獎開了越界先河,說不定下屆格林美會頒獎給村上春樹,他不是有本小說喚作《挪威的森林》(ノルウェイの森)的嗎?那擺明就是一支歌!

鈴鼓佬玩支歌 記那浪盪的青春

關於流行歌算不算文學這個爭論,可能沒完沒了。但諾獎公布的卜戴倫得獎理由是:其歌如詩。

他的詩寫得如何?我不打算找上大熱的《隨風而逝》(Blowin' in the Wind)逐字逐句來說明之。我心愛的戴倫歌,首推《鈴鼓佬》(Mr. Tambourine Man),其詞若何?海峽兩地翻譯者眾,不乏名家手筆,卻獨欠一個本土的鴨脷洲版。就由本人拋磚引玉,試譯頭一段看看:

Hey ! Mr Tambourine Man, play a song for me.
I'm not sleepy and there is no place I'm going to.
Hey ! Mr Tambourine Man, play a song for me.
In the jingle jangle morning I'll come followin' you.
 

喂!鈴鼓佬,為我玩支歌,
我了無睡意也無處可去。
喂!鈴鼓佬,為我玩支歌,
在這個鏗鏗鏘鏘的早晨與你同行。
 

Though I know that evenin's empire has returned into sand.
Vanished from my hand.
Left me blindly here to stand but still not sleeping.
My weariness amazes me, I'm branded on my feet.
I have no one to meet.
And the ancient empty street's too dead for dreaming.
 

畢竟日薄西山塵土歸位,
我兩手空空,
了無睡意卻視而不見。
詫覺自我消沉,駐足而立,
無人可見,
空曠老街一片死寂,夢不留痕。
 

Hey ! Mr Tambourine Man, play a song for me.
I'm not sleepy and there is no place I'm going to.
Hey ! Mr Tambourine Man, play a song for me.
In the jingle jangle morning I'll come followin' you.
 

喂!鈴鼓佬,為我玩支歌,
我了無睡意也無處可去。
喂!鈴鼓佬,為我玩支歌,
在這個鏗鏗鏘鏘的早晨與你同行。
 

Take me on a trip upon your magic swirlin' ship.
My senses have been stripped, my hands can't feel to grip.
My toes too numb to step, wait only for my boot heels.
To be wanderin'.

搭上你那魔幻旋轉的飛船,
我渾然不覺,兩手放軟。
腳趾發麻,只待鞋履空踏地,
浪浪盪盪。

年少春衫薄,誰不崇尚自由的孤獨?卜戴倫這首歌本來收在 1965 年《愛.回家》(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這張專輯裏,其時卻鮮為人知,直至得到大紅的飛鳥樂隊(The Byrds)加持,開腔翻唱《鈴鼓佬》,戴倫的歌自此嶄露頭角。

我那時緊跟大潮也成了卜迷。他的名曲除此還有《像一塊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歌如其名,不住滾動的狀態正是青春的代喻。這和鈴鼓佬無處可歸,浪浪盪盪是一脈相承的意像。

有沒有詩意我不在乎,反正「to be wanderin'」那種感覺就對 feel 了。那時了無睡意,也無處可去,卻不像如今,一入夜就懨懨欲睡,原來秉燭夜遊也有經營成本。固然蠟燭貴,此其一,也得還要秉燭者年輕,此其二,不然叫鈴鼓佬為你玩支歌的聲量也不夠呀!

年少春衫薄,誰不崇尚自由的孤獨?(Rowland Scherma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卜戴倫以外 諾貝爾獎應先頒給「左膠歌王」

我一直把卜戴倫看成是私人的鈴鼓佬,有空便拿他的唱片來聽聽,請他為我玩上一支半支。

但其實戴倫以外,我還有心頭好,那是戴倫的前輩皮特西格(Pete Seeger),他在 2014 年才辭世,是個至死不渝的民權歌手,用如今的潮語,他就是「左膠歌王」。1960 年代他創辦了《唱生晒》(Sing Out!)音樂雜誌,把音樂當武器,為民請命,很前衛。他唱的《我們終將勝利》(We Shall Overcome),歌詞我能一字不漏。

偏偏諾貝爾獎在他有生之年尚未範(販)式轉移,文學獎還沒頒給音樂唱作人,不然先卜戴倫得獎的,合該是皮特西格呀。

皮特西格(Pete Seeger)是個至死不渝的民權歌手,1960 年代他創辦了《Sing Out!》音樂雜誌,把音樂當武器,為民請命。(Joseph A. Horne via Wikimedia Commons, 《Sing Out!》官方網站)

敬請卜戴倫保持辛辣 我自行我路

得獎夢一場,沒獎亦喜洋洋,歌的價值不在得獎。孤高慣了的卜戴倫會否親自去領獎?抑或像他的傳記電影《七人一個卜戴倫》(I'm Not There)「我不在場」?這事尚未可知。

倘若他在場,說不定會高歌一曲以酬知音。反正既讓歌星得獎,諾獎的下一步是不是有搞文娛晚會的意思?諾貝爾獎奧斯卡化似乎有跡可尋。

不過我感覺良好,覺得戴倫還是會赴約的,但是請他不用唱《鈐鼓佬》了,為了紀念皮特西格,他可不可以唱西格的《教我如何不唱歌?》(How Can I Keep From Singing?)?

時代在變,一如戴倫自己的歌《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死剩把口仍然是一個唱作人最可貴的精神。這些年來戴倫依舊我自行我路,千年不變大放厥詞,他應該繼續保持辛辣本色,不要給大家好相與。

孤高慣了的卜戴倫會否親自去領獎?抑或像他的傳記電影《I'm Not There》「我不在場」?(《七人一個卜戴倫》電影海報)

《隨風而逝》的歌詞其實可以二次創作,送給尊貴的諾獎袞袞諸公。詞曰:

一支歌要唱多少遍,
才能成為文學?
一個作家要跑過多少路,
才能得結束陪跑?

一個評審要費多少眼光,
才能選出名單?
炸藥究竟要發明多久,
才能換成獎金?
答案呀朋友,就請教卜戴倫吧!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