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海域考古發現北洋水師「經遠艦」 甲午海戰慘遭日艦擊沉

撰文:潘翠怡
出版:更新:

近日,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牽頭的考古團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發現並且確認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戰艦「經遠艦」,這是繼「致遠艦」後又一水下考古重大成果。

考古隊員在「經遠艦」中發現清晰書有「經遠」二字的木牌。(網上圖片)

據報道,考古隊員9月15日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海床面以下5米處發現懸掛於艦舷外壁的木質髹金發現刻有「經遠」艦名字牌,由此確證沉艦即為「經遠艦」。遺址中還發現一塊木牌,清晰書有「經遠」二字。

據了解,「經遠艦」是清朝為其海軍向德國訂購的穹甲巡洋艦之一,由德國伏爾鏗(AG Vulcan Stettin)造船廠建造,1887年加入北洋水師。「經遠艦」全長82.4米,排水量2900噸,最大航速15.5節。

「經遠艦」的發現,是中國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對於近代史、海軍發展史、世界海戰史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同時,「經遠艦」是德國設計製造穹甲巡洋艦的最早案例之一,它的發現為世界海軍艦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甲午戰爭發生於19世紀末,是一場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戰爭爆發的1894年是中國紀年法的甲午年,因此稱為「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期間,清朝北洋水師及日本聯合艦隊於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域交戰,北洋水師戰敗,損失五艘戰艦。其中,「經遠艦」英勇作戰最終沉沒,其管帶(艦長)林永升及大副、二副先後戰死,而全艦則共有超過二百官兵捐軀殉國,最終僅有十六人倖存。

2013年,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中心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另一艘黃海海戰期間遭日軍擊沉的北洋水師戰艦「致遠艦」。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