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貼士】兒童腳尖行路買鞋難 成因或與大腦發展、自閉症有關

撰文:王淑君
出版:更新:

BB學習行路時,不時因為好奇心,想拿高處的物品而踮起腳尖走路,舉止可愛。不過,父母要留意小朋友走路的姿勢是否長期維持腳尖先落地,註冊物理治療師指,孩子習慣以腳尖行路的成因或者與大腦、神經發育、自閉症有關,而且長期習慣錯誤的走路姿勢,腳型更可能形成「鴨仔腳」,不只買鞋困難,更可能要接受治療,如「拉長」腳跟。
攝影:朱潤富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邊慧敏博士

BB用腳尖行路好可愛?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邊慧敏博士指,BB剛開始學習行路時,會嘗試扶着梳化、枱邊步行,短時間以腳尖走路屬正常現象。「BB有好奇心嘛,佢想拎高啲嘅嘢,咪會用腳尖行,令自己高啲。」她說,不過假如習慣持續,甚至到小學仍以「腳尖先落地」的方式來走路,便有需要向專業人士求診。

正確的步行姿態應該是腳跟先着地。

原因或與大腦、肌肉發展有關

「大部分小朋友用腳尖行路係成因不明,但少部分有可能與大腦痙攣、肌肉萎縮和自閉症有關,所以家長宜先帶小朋友做專業檢查,確定係咩原因,對症下藥。」邊博士說:「而家長亦不宜過早教小朋友行路,佢哋雙腳未發育好、身體未平衡到就扶住腋下畀佢學行,又或者放BB坐學行車,對佢哋學行都有壞影響。」她強調,BB坐學行車並不能學會行路,而且他們只需用腳尖輕撥地面,便能使學行車移動,減少腳跟的刺激和活動,「外國亦有資料顯示,好多意外係由學行車引起,例如撞到餐枱令熱咖啡照頭淋,好危險!」

腳跟變短 長期變「鴨仔腳」

邊博士說,以她的臨床經驗,看過較嚴重的個案是一位約8歲的男生,長期以腳尖行路,「好似着住高踭鞋咁行」,結果腳尖的肌肉及骨骼過份發達,而長期沒有「落地」和著力的腳跟卻因而變短、變小,腳掌形狀變成「前闊後窄」的「鴨仔腳」。其母大呻市面根本找不到合適的鞋子,而男孩亦要拉筋、打石膏等進行治療,把腳跟「拉長」。

兒童長期以腳尖行路,如若置之不理,長大後會引起膝蓋關節或腰部疼痛,而且習慣持續的時間愈長,便需要更長的時間治療和糾正。

練習用「腳跟貼腳尖」行直線,有效改落步姿。

責罵無用 建議學溜冰、行直線

許多家長對於孩子的姿勢和行為,都會以提醒或責罵來希望孩子牢記於心,從而改善。不過,邊博士說:「行路係一個唔需要大腦思考嘅行為,鬧佢而佢記得嘅時候咪放返腳踭落地,其餘時間都係會用返腳尖行。」

當幼兒學習行路時,家長忌操之過急,「每人都有不同嘅發展速度,小朋友肌肉同平衡發展成熟,就會開始識扶住物品站立同慢慢學行,唔需要同其他人比較,亦唔需要專登教佢」。惟她提醒家長要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供小孩子學習,例如有充足的空間讓孩子爬行,亦有梳化等穩健的物品讓孩子抓扶走路。

她亦建議家長可以讓小朋友參與溜冰、滾軸溜冰或踏單車等運動,可以運用全部腳掌的部分,鍛鍊腳跟的肌肉,回復腳跟先着地的正確步行姿勢。而在家中,家長也可以教孩子以腳跟貼腳尖的姿勢,行走直線,幫助訓練小朋友用腳跟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