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兒時玩意】80後創作新派紙紮燈籠 讓珍貴回憶代代相傳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中秋節玩燈籠來應節少不免,你們會買LED燈卡通燈籠?或是傳統的紙紮燈籠?究竟有沒有一些是結合傳統與創意於一身的紙紮燈籠呢?
雖然傳統的紙紮燈籠買少見少,但深水埗的寶華紮作是少數仍堅持出售手紮燈籠的店鋪,三十多歲的歐陽秉志除了繼承了父親的手藝,成為紙紮店第二代接班人外,更將傳統的紙紮工藝加入新的元素,紮出卡通人物的紙燈籠。在他的眼中,紙紮品除了是送給先人的禮物、節日用品,也是藝術。
攝影:江智騫

(受訪者提供)

拉開趟門,進入充滿香燭冥鏹味道的寶華紮作,天花掛滿了大大小小紙紮品和燈籠,楊桃、兔子,還有未完成的作品。在二百餘呎的小店,歐陽秉志(志師傅)打開一張小摺檯,默默地做着新設計—客人下單要做給先人的音響膽機。

寶華紮作由父親傅歐陽偉乾在1950年代於紅磡開立,當時只是樓梯底下的小店,後來曾搬到石硤尾、黃竹街,在2012年落戶深水埗福榮街,而志師傅與紙紮的緣份,從一個楊桃開始。

或許志師傅遺傳了爸爸內斂的性格,訪問時說話不多,表情也總是水波不興,回憶到有趣的事,才難得地露出笑容。

1997年回歸時,寶華紮作接了一張大訂單,要為陳秀雯的表演做一百個楊桃燈籠作襯托,人手不足,歐陽偉乾便把志師傅叫來,幫忙貼玻璃紙。翌年,志師傅主動到寶華學紮楊桃,為的是賺零用錢:「1998年時一個楊桃賣150元,紮完賣了便就自己袋。」後來在設計學校畢業後,志師傅在店鋪一邊幫忙,一邊等工作面試結果,這一等,便是十九年,楊桃燈籠亦漲價至四百多元。

在生意興旺時,鋪內曾有數位師傅一同工作,志師傅和和其他師傅在後方做紮作,爸爸則在前方負責接生意,跟客人打交道。現在爸爸退休了,志師傅仍然留守在後方的工作桌,前方的位置,則由太太負責。

沒有紙燈籠的童年

回想小時候,因鋪頭與家距離甚遠,志師傅說爸爸總是早出晚歸,晚飯後便各自睡覺,與家人甚少溝通,他和哥哥、妹妹亦甚少落店,只有在清明時節到店中幫忙分拜祭用的紙包,印象最深刻的,是淡季時的親子活動:「淡季時鋪頭較早關門,爸爸會帶我們遊巴士河,坐到觀塘碼頭吹吹風,然後又坐巴士回家。」

作為紙紮師傅的子女,我以為志師傅小時候一定有許多漂亮的紙燈籠,但志師傅卻說沒有:「爸爸是很傳統和實際的男人,燈籠紮好後會放在鋪頭賣,不會帶給我們。中秋時玩的,反而是媽媽買的膠燈籠。」現在回想,他說不會生氣,但也笑自己當年為什麼沒有要求爸爸為自己做一個。現在,志師傅會一施巧手,應太太要求做些特別的燈籠哄她開心。「他曾給我做一個Melody燈籠,和很別緻的花燈,當然會覺得開心,因為其他人沒有。」歐陽太說。

2014年,志師傅曾受渣打藝趣嘉年華邀請,為夜光巡遊做了一隻大型魚尾獅燈籠,這個未有包上皺紙的骨架是當時的練習品。

傳統與創意

八十後的志師傅投身紙紮行業十九年,當然還比不上父親的六十年經驗,但論創意,就更勝一籌。「爸爸喜歡做傳統的楊桃、兔仔燈籠,我會嘗試加入不同的設計,很久以前我做了一張當時很流行的街頭遊戲跳舞氈,爸爸看到上面的箭咀,問為甚麼要做個路牌放在門口。」但當遇上複雜的工序,志師傅還是要向爸爸請教。曾經他想做雞翼,但用竹篾難以綑得相似,在爸爸的指點下用了紙糊方式,便做出了栩栩如生的紙雞翼。

每逢中秋,便有不同的客人來訂紙紮燈籠,例如為了讓爺爺懷舊一番的孫兒、哄女友開心的男生,燈籠設計有狗仔、大眼兔、卡通漫畫角色……層出不窮。因為喜歡小克的作品,志師傅曾特意做了聾貓燈籠送給作者;2014年為夜光巡遊做的魚尾獅燈籠,眼瞼和嘴巴都可活動,讓市民見識到紙紮的另一面。

特別為聾貓作者小克手紮的燈籠和大型魚尾獅,都是志師傅得意代表作之一。(受訪者提供)

看到志師傅的創意,傳統內斂的爸爸未有直接讚許,但偶然會聽到他跟街坊外人稱讚自己。「爸爸面對家人時較沉默,對外人則較多話。看到我的作品,只會『哦』一聲,又或多看兩眼,但當有街坊經過,便會說這是我做的,有次記者來訪問爸爸,他也說自己紮了數十年也紮不出這些東西,阿仔就紮得到。」

除了作品的創意,在工序上志師傅也比爸爸更懂得變通,會靈活地運用生活用具輔助。就如扭曲竹枝這步驟,爸爸習慣徒手用力屈曲,志師傅就懂得利用樽蓋來事半功倍,「媽媽看到,也會說我『識轉彎』,笑爸爸紮了數十年也不會變通。」

完工與完美
與其他工藝一樣,紙紮需從圖樣做起。收到客人提供的圖片後,志師傅會在紙上簡單畫出草圖,定好尺寸,當中的結構,則拿起竹篾時才會構思比劃。從削竹、扭曲、紮竹,至貼上雞皮紙,志師傅都做得氣定神閒,仿佛在他手中沒有做不出的設計,「即使多難做的設計,師傅也能做到,只視乎時間的多寡。」歐陽太在旁邊為志師傅補充。

在接訂單時,他們考慮的不是價錢和設計,而是時間是否許可做得完美,「我對紙紮也有要求,不想做得差,沒有把握就不會接。」志師傅笑說自己的手指頭較粗,不能做很小巧仔細的設計,但與父親相比,他亦是較細心:「爸爸比較隨意,做好後不會散便收貨,我則希望做得牢固一點,會花多點功夫做紮實一點。」

說着說着,膽機漸見成型,忙畢鋪頭的工作,又要外出教授工作坊,讓更多認識這息微的傳統工藝。在志師傅眼中,紙紮就是藝術品,更能融入生活,成為裝飾品:「寶華不會賣膠燈籠,要守護傳統。」

寶華紮作
地址:深水埗福榮街2號

不論是紙燈籠還是紙紮品,也是從草圖開始,沉着氣,花上四、五天才能完成。
十隻工藝人的手指頭,因長年的搓、捏、屈、按變得圓鈍,雖然做不出很細微的設計,但一直堅持仔細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