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一句話引發兩女有心結 教育博士教家長4招修補關係

撰文:育兒教室
出版:更新:

最近有位家長在社交平台求救,引起不少話題。內容是關於有位媽媽成功將二女兒送進一間狀元輩出的女校,可是媽媽因為太興奮,忽視大女兒的感受,曾經對着兩個女兒說:「入讀第二啲學校是『冇鬼用』的。」這句說話令正在就讀一般中學的大女兒很難堪,媽媽亦後悔自己衝口而出的說話,傷害了大女兒,因此在網上社交平台尋求補救方法。她的貼文一出即引來網民一面公審。有網民罵她是個自私的媽媽;亦有網民為大女兒抱不平;更有人認為兩個女兒長大後,都不會原諒媽媽,大女兒會怨恨媽媽偏心,而小女兒即使將來成功嫁入豪門或者名成利就,也不會有時間理會媽媽云云……
(編按:文章作者為Dr. Annie KM Cheung)

其實,從字裏行間,可以看到媽媽其實也很重視與大女兒的關係,但可惜社交平台並非尋找到正確解決方法的地方,讓網民公審更無助解決事情。

作為教育研究者,我從這個案上看到三個單位(即媽媽、大女兒及小女兒)都各有痛苦。首先,最容易感到痛苦的一定是大女兒,她感受到被媽媽忽視,並自責成績不及妹妹,而媽媽不小心說出「冇鬼用」的話,她亦會成為被媽媽標籤的形象。因不能討好自己最親近的人,她易變得消沉和介懷,久而久之,更會經常標籤自己。不懂得表達自己感受、過度專注自我,這些都有可能會影響孩子建立自我形象及社交能力,長遠更可能喪失同理心,造成性格上的悲劇。

媽媽,在自述中提到其中一個很想二女兒考進狀元女校的原因是「唔想喺屋企俾人睇低」。從這句說話中,能感受到媽媽可能也有一些負面經歷,她對女兒的期望有心理投射,覺得自己因以前未能入讀好學校,因此令上司或者家人看不起她。例如奶奶的怪責,她就會歸咎為別人看不起自己。這種心理投射行為顯露了她想小朋友入到神校是源於滿足自我多於孩子本身。

二女兒,其實也痛苦。升中除了要適應新環境,還要跟其他「有返咁上下」的同學繼續比較。她更要背起滿足媽媽期望的擔子,再加上可能影響到跟姊姊的感情,別忘記媽媽講「冇鬼用」這句說話是直接向大女兒講的。只要媽媽一日不改變自己的態度,就算二女兒再優秀都會壓力爆棚。

怎樣才能令三個人都能為此事釋懷呢?媽媽又怎樣可以修補和大女兒的關係呢?我們又曾否萌生像這個媽媽的想法呢?此件事又能否成為借鏡,防止這類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呢?

問題的根源是三個主角都想從對方身上得到成功感與滿足感。媽媽想兩個女成功入讀神校得到成功感;兩個女兒為了討好媽媽而不斷努力,希望得到媽媽認同……但兩個女兒仍在以家庭為主的成長階段,所以解鈴還需繫鈴人,解決事情始終都要從媽媽身上入手。

如讀者遇上類似的問題,歡迎私信我,大家一起從事情根源上研究如何解決親子間的衝突,避免讓瑣事變大事。

修補母女關係

長遠要建立威信式育兒方法,從「聯繫」及「聆聽」去了解孩子的感受,幫助他們建立同理心和自我認同。

1.聯繫,媽媽一定要跟女兒聯繫(connect)而非再用專制嘅方法去操控,討好自己。表達情緒都是一個「聯繫」方法,要修補這段已經破裂的關係的第一關一定是去回顧檢討之前個衝突事件。首先,「道歉」是第一樣要做的事,媽咪可以嘗試和大女兒溝通,坦誠地跟她分享當時為什麼這樣衝動地錯誤運用類似「冇鬼用」的情緒表達;同時也慰問大女兒:「當時我對你咁樣發脾氣你嘅感受係點?媽咪知道你當時一定係好難受,我咁樣發脾氣,你會唔會係都唞唔到氣呀?其實媽咪講咗都好內疚啊……」

「連繫」必定需要長時間的溝通練習,不可能只一次的「道歉」和解說就令女兒可以放低。同時,媽媽也可能會重蹈覆轍,再次控制不到自己的情緒。溝通的練習是要重複又重複,勇於去打開心扉和孩子一齊有個坦誠開放的對話,就算媽咪短時間內不能夠改變自己的態度都要在過程裏盡量給機會女兒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2. 聆聽,母親要做聆聽的角色,女兒才能夠去學會理解她的情緒,這樣才能夠培養同理心。當媽媽懂得去尊重,去聆聽孩子內心,去肯定他們的感受,小朋友自然會知道自己也有發聲的權利,從而慢學習接受媽媽的感受和意見。不過要注意的是,當表達情緒的時候,要清楚表明大家都不可以用指責及羞辱的說話,要「對事唔對人」,否則又變成另一次受恥辱的負面回憶。

3. 讓家姐感受到「存在感」來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認同-在這件事上,媽媽可以將整個妹妹升學的計劃跟家姐分享,讓家姐做一個給予意見的角色,例如媽咪可以問家姐:「妳覺得妹妹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也可以坦白跟家姐說:「媽媽一直以來都覺得這一間學校很適合妹妹,我們不如一齊去探討下呢間學校嘅好處同壞處,有什麼地方需要注意,好嗎?」當家姐發覺媽媽其實也很重視她的意見的時候,她也會更加真心去支持妹妹,理解媽媽的決定而不會感到自卑,因為當中的過程有她的參與,也清楚知道學校的好與壞(每間學校也肯定有不同之處吧),亦有給家姐自主的機會,重點是整過分析過程並沒有拿兩姊妹的能力來比較。

4. 反思,當然媽媽都需要用另一個時間跟大女兒再反思這一次大考退步的原因,讓她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例如「今次你嘅成績同上次比較你覺得點啊?你覺得今次啲嘢係咪深咗好多呢?我哋下次點樣可以再做好啲?早排媽咪因為要擺多咗時間幫妹妹升學所以冇比好多時間陪你,但係我都見到你識得自己主動溫書喎,呢方面你真係進步咗,獨立咗,我好開心。而家不如同你去討論暑期活動,你有冇啲咩興趣班係想喺暑假嘅時候參加呢?」整個對話都應該由大女的感受出發。重點是要關注家姐的自尊心、自主性或者獨立性的發展。當孩子知道家人關心自己,欣賞自己的長處,興趣等,有「存在感」和「歸屬感」,女兒高中的時候面對外來的壓力例如公開考試或者踏足社會遇上其他難題時,就能夠有比較穩固的自我身份認同作把關,不容易被外界影響而感到自卑,焦慮或者其他負面情緒。

我們可以從中學習:

1. 不要低估自己的說話方式- 「文字的力量勝於武力」

朋友兒子學期尾考試拿到好成績,媽媽看到兒子成績表感到非常意外,跟兒子吃飯時說「平時見你懶懶閒,諗住合格已經’阿哩吉諦’(thank God), 我估你今次都係好彩嘅啫,下次唔會咁好彩㗎啦,你都係再努力啲啦⋯⋯」可能朋友媽媽是「曲線」讚賞她的兒子,但是以小朋友的年紀應該不太會理解媽媽的「曲線想法」,況且「激脹法」只適用於以往的專制教育方式,一切標籤、態度和說話方式,例如網絡上媽媽提及過的「冇鬼用」、「讀唔到呢間學校就冇用」之類的負面話語真是百害而無一利。

2. 成功感和自我認同

這一件事上明顯媽媽想從女兒考到好學校的身上拿取所謂的成功感,但這是不健康的做法,成功感不應該要從討好別人身上去得到,而應該要從自我認同開始,只有輔助式教養才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健康正面嘅自我認同,自信快樂地成長。除了要注意小朋友的自我認同感之外,近年大家都更加明白家長本身的身心健康其實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靈發展,尤其是較小的幼兒生活當中會把父母的感情直接反映出來,例如媽媽傷心,孩子也會跟着傷心;媽媽煩躁孩子也會跟着煩躁;父母心情愉快,孩子其實便會容易開心起來!所以有時我們也可以輕鬆地面對一切得失,心情舒暢地面對一切變化。每一個孩子都不同,沒有一個人包括教育專家可以準確判斷所有決定是對還是錯,更加不需要為自己的決定後悔,只要盡力便可以了。

3.軟硬兼施

父母的角色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懂得軟硬兼施,表達情緒同埋討論嘅過程唔能夠帶有標籤指責,既有明確嘅標準,又有浮動嘅期望 (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因為不同的需要而去設定不同的期望,因為「標準和期望」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所以在這裏未必適合詳細分享。)

4. 處理兄弟姊妹間的差異和共處方式

姊妹的定位。兄弟姊妹可能就是彼此長遠的依靠,所以他們的關係會直接影響其生活質素和成長。就算父母有多麼支持和愛護都不及有一個家姐的陪伴重要。因為父母的支持是短暫,但姊妹好多時都是整個生命旅程的同行者。兄弟姊妹間有不同性格,學習能力興趣有差異其實也是十分之正常;大家有爭執妒忌比較也是成長必經階段;亦是社會一定會遇到的問題。重點始終還是媽媽怎樣處理兩姊妹的關係,她可以嘗試把她們獨特的一面放大,去培養。例如可能家姐學業上未必及得上妹妹,但可能她在美術,運動或者創意,解難能力方面表現更好。然後媽媽可以鼓勵妹妹去向家姐學習這些未來生活必須的技能;相反家姐亦都可以跟妹妹有更多交流。假若你的家也有多個孩子在學習和興趣方面有很大分別的話,其實讀不同學校都可能是對他們的關係有正面的影響。如果沒有家長的比較壓力之下,孩子們可以踴躍分享自己校內接觸不同的人和事,兄弟姊妹視野更廣闊又沒有直接的比較。令孩子間有更多話題都是豐富生活的理想方法。

Dr Annie KM Cheung 作者簡介: Dr Annie KM Cheung(親沚媽媽)為教育博士及前大學講師,教育研究者,亦是三子女之母,但仍然是P牌家長,因為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教養賽道」上,每日都站在起跑線,跟學生和孩子們重新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