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社工】學童問題預防勝於補救 社工:家長信任最重要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中小學有駐校社工為學生、家長和老師提供服務十分常見,但幼稚園也有駐校社工就不是人人都知道。
幼兒教育是小孩成長的根本,很多中小學時期出現的學童問題,其實只要在幼兒時期及早處理便可以得到改善。有機構深明這道理,便向幼稚園提供駐校社工服務,希望社工、學校和家長可以有更緊密的聯繫,及早處理小孩的成長問題,讓他們有更愉快的成長經歷。可惜現時政府資助不足,機構和教育界都希望政府能增撥資源,把幼稚園駐校社工資助常規化。
攝影:龔嘉盛

社工萍萍姑娘今年是第二年在大埔浸信會幼稚園天澤邨分校工作,每星期有4日駐校,每天9小時。學校在星期六或其他非工作天有家長活動,或者有其他事情需要她幫忙,她都會出席,例如開學的連續幾個星期,都會回校幫助新生適應。

幼稚園駐校社工的服務對象包括學生、家長和老師。萍萍姑娘會定期舉辦教育講座、親子活動,家長有個別需要的話,也會單對單跟家長進行輔導,或者作社區支援的轉介。她也會特地入班觀察,了解學校每個學生的上課情況和情緒,從而提供援助。例如看到學生專注力不足或者情緒不穩,萍萍姑娘便會在自選課的環節,把6至8個學生組成小組玩遊戲,進行專注力、社交或情緒訓練。有個別學生可能因不同家庭需要,例如單親家庭、家中有親人過世,而情緒受影響,亦會有個別支援,例如透過遊戲治療幫學生疏導情緒。同時亦會跟家長傾談,學校跟家長雙管齊下。

小朋友看到手銬可以想像成一個「0」字、「3」字。他會將學習得來的知識,在遊戲中跟你分享。在成年人的角度看它是個普通手扣,但對小朋友來說它可以是學習的媒介。

遊戲治療觀察學生狀況

學生跟萍萍姑娘有最多互動的時間,就是進行個別遊戲治療的時候。學生可以選取自己喜歡的玩具,在玩耍的過程中,萍萍姑娘便會從他的行為,或者跟他聊天時的對話,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從而進行輔導。某些遊戲治療的玩具會比較極端,有手銬、槍等,但一些不懂得表達自己情緒的小朋友,可以透過它們,讓旁人窺探到他的心理狀態兼讓他自己宣洩。「有小朋友曾經將手銬銬在腳踝上,原來他在家受了傷沒有人照顧,他不會直接說出來,但會透過某些動作讓你發現,再跟你訴說原因。」萍萍姑娘說。

黃妙玲校長更指,「曾經有小朋友用玩具槍指向玩偶,表示想殺死它,輔導員在傾談之間了解到,原來他爸爸經常對他動武。小朋友在教養上得到不公,無法還手,便在這些治療中宣洩出來。」這樣亦讓校方和社工知道小朋友的需要,方便他們幫助家庭修復親子關係。當小朋友漸漸不再選擇那些極端的玩具,可能代表他心中的不安已經宣洩出來,解開了心結。

教小朋友不難,最重要是如何教好家長、改變家長,因為家長才是跟小朋友相處一輩子,我們只是三年。
黃妙玲 大埔浸信會幼稚園天澤邨分校校長

在輔導學生的工作上,萍萍姑娘認為解構他們偏差行為的原因是最困難的,「小朋友的一個行為表現出來,其實我們只是看到表面。家庭成長背景中每一樣東西都會影響小朋友,我們要從不同方面搜集資料,分析背後最大的原因。而搜集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阻礙,要各方面配合才可令小朋友全面地成長。」

黃校長則認為最難的是跟家長建立信任,「小朋友一點都不難教,最花心神的是如何令家長明白,我們的介入只不過是協助他讓小朋友有更好的發展」。她又指,「最重要是如何教好家長、改變家長,因為家長才是跟小朋友相處一輩子,我們只是三年」。

合作需要信任 

社工和學校的熱心,也需要家長對他們的信任,才可以成功協助小朋友解決問題。黃校長很感激家長一直以來對學校和社工的信任,有需要時會主動找他們提供協助。最明顯的證據,就是黃校長在剛接手這所學校時,只有4名家長參與家長講座,現在平均已經有90多個。

她指過去有家長用了不合適的方法教養小朋友,令小朋友在學校的情緒非常波動,經常發脾氣甚至動手動腳。學校得到家長的信任,跟家長保持緊密的溝通,雖然拉扯了一段時間,最近把小朋友送往寄養家庭,但小朋友有新的生活後,在校的情緒穩定下來,學習的能力亦明顯提升。他更在最後一次的遊戲治療中問候萍萍姑娘:「你有看醫生嗎?生病不可以吃糖。」看到小朋友成長和轉變是令校長和社工最欣慰的事情。

信任需要相處

要得到家長的信任,幼稚園社工需要長期駐校才能事半功倍。家長一個星期有4天或以上可以遇到萍萍姑娘,萍萍姑娘又會主動跟家長打招呼、聊天,關係十分緊密。過程中除了家長會透露少許生活狀況,萍萍姑娘又會留意家長或小朋友的異樣,了解他們的情況,「可能平時家長會有笑容,但今天眉頭深鎖,我會走過去問候一句」。有時候只是一句問候,家長已經會覺得很親切,會覺得是朋友之間守望相助,更願意吐露心聲。一些悲劇或者特別事件便可能會及早得到處理,甚至乎得以避免。

其實現時愈來愈多幼稚園有駐校社工,但可能限於資源的限制,駐校的時間、日數未必足夠。有團體會有一個駐校社工走訪3、4間幼稚園,每間去一天甚至半天,有時又根據個別活動計劃才會到校,活動完成後又會離開學校。可想而知,輔導工作的成效必定不及長期駐校的社工。

幼稚園比中小學更需要駐校社工

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為5間幼稚園提供駐校社工服務,其中4間是每星期4天,1間是每星期1天,他們明顯看到駐校時間跟輔導成效是成正比的關係。而服務處的助理社會服務協調主任孫美琦更表示:「其實我們現時社會談論的學童自殺和壓力問題,往往都是因為學童在幼兒階段的輔導和訓練不足,上到小學一下子要面對功課上的壓力,家人又不懂得處理,令親子關係變差。」她指,政府不應等到問題出現才作出補救,應該在學童問題出現前進行預防的工作,問題未深化前及早處理。

現時小學在全方位輔導服務得到政府的常規化資助,每年會有一筆款項給學校,讓學校選擇聘請社工、輔導老師或坊間機構舉辦活動。而幼稚園的駐校社工服務往往都是由外間的團體提供,或者由校方在經常性開支中向政府申請,以自資的形式去做,要在其他方面減省支出。政府或者有增撥資源至家庭服務中心,但這類型中心需要家長主動、有心、有時間走進去尋求協助,而當所有小朋友都要上學時,駐校社工在學校可以有更多空間和機會做品德教育及輔導的工作,比起外間的服務中心來得更實際。希望政府能了解幼稚園的需要,在駐校社工服務提供常規化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