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覺民】革命烈士臨死為妻留下「最美情書」:只怨二人生不逢時

撰文:周咏詩
出版:更新:

説起林覺民,除了想起他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英勇就義,還想起他留下給妻子陳意映的《與妻訣別書》。
看出他對妻子的一往情深,又同時讀出了他陷於兩難的無奈。在大義和妻子之間,他選擇了大義,卻不代表他無情,《與妻訣別書》的字裏行間,除了情深款款,還有對陳意映無盡的愧疚。那個年代的男人,總是予人一種「只顧家國情懷,不念兒女私情」的感覺,妻子予他們而言,仿佛只是可有可無的物件,林覺民卻是例外。

林覺民。(網上圖片)
大概四五年前的某日,我曾經說過:「與其我先死,不如讓你先死。」(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其使我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
林覺民《與妻訣別書》

雖奉「父母之命」,卻也是相逢恨晚​

林覺民與陳意映對彼此愛意深厚,讓人以為是自由戀愛,他們卻是奉「父母之命」結婚。幸運的是,他們志趣相投,有相逢恨晚之感,婚後一直都深愛著彼此。對於兩人的愛情故事,歷史沒有花太多筆墨記載,林覺民在18歲娶了陳意映,25歲去世,而陳意映也在丈夫死後兩年鬱鬱寡歡而去,他們的幸福時光很短,卻深刻。林覺民在《與妻訣別書》憶起與妻子的一段對話,他曾經說過希望妻子能先走一步,因為怕瘦弱的她不能承受喪父之痛,失去枕邊人的痛苦就讓他來承受,可見他護妻心切,不忍看到陳意映傷心難過。

對相愛的人而言,最痛莫過於陰陽相隔。(《碧血黃花》劇照)
我死後,靈魂就能依依不捨地伴在你旁,讓你不必為失去我而悲傷。(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傍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
林覺民《與妻訣別書》

只是林覺民看著大清政權下民不聊生,他自覺有種責任。他確是愛陳意映,才能感受到失去愛人的痛苦,所以他「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而他深信只有推翻暴政,才有希望。最終他為此賠上性命,愧疚不能兌現當初對妻子許下的承諾。一向不信鬼神之說的他,在將死之時,卻希望世界上真的有鬼神和心電感應存在,這樣他在死後就可以化作靈魂,繼續守護著妻子,甚至如從前般,渡過一個個無所不談的夜晚。讀到此處,大概可以想像陳意映已經淚流不止,如果她的哭聲能傳到九泉之下,林覺民一定也正在以哭聲和應。

林覺民與陳意映的故事被改編成不同的影視作品,點擊看:

+6
我有幸能與你在一起,卻又不幸生於今天的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
林覺民《與妻訣別書》

愛一個人,你能愛他的「全部」?

大時代的愛情故事,不一定能得到體諒。但抱失去愛人之痛,陳意映亦沒有怨他,只能怨二人生不逢時。林覺民為了不讓妻子擔心,一直偷偷瞞著她參與革命行動,其實她早已察覺。她沒有想過阻撓丈夫,反而哭著跟丈夫説「望今後有遠行,必以見告,我願隨君行。」她寧願跟林覺民做對「亡命鴛鴦」,一起參與革命,也不願獨活,只是林覺民不願牽連家中子女,所以不願意告知她有關革命的行動。或許也是因為這份氣節,才讓林覺民如此深愛她,而陳意映也對他報以同等的深情。

她收到丈夫寫在手帕上的這份情書時,對方已經犧牲,陳意映想過就此隨他而去,只是肚子有他的遺腹子,加上老爺勸止,才打消念頭。

最終,林覺民死後兩年,陳意映亦鬱鬱而終,或應說,與林覺民在另一個世界相聚。他們的愛情,為清末民初的亂世添一抹美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