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遠海控購東方海外 擴大航運版圖 料成業界第三大巨企

撰文:何敬熹
出版:更新:

內地大型航運國企中遠海控(1919)聯同上港集團,擬以每股78.67元收購本港航運一哥東方海外﹙0316﹚,涉資金額達到492.31億元,震驚市場。受消息刺激,東方海外股價今日狂飆20%至72元,經已貼近收購價。
雖然全球航運業尚未走出谷低,但過去兩、三年,業界巨頭紛紛斥巨資作併購,為求擴大市佔率,同時也希望透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加強競爭力。分析指,中遠海控收購東方海外後,將擁有逾400艘船和逾240萬集裝箱(TEU)的運能,只落後於馬士基和地中海航運(Mediterranean Shipping Co.),成為航運界又一巨頭。

中遠集團收購東方海外後,將晉身為全球第三大航運公司,坐擁逾400艘船。﹙視覺中國﹚

中遠海控出手如此「闊綽」,與目前航運業吹淡風的情況,形成強烈對比。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全球經濟步入「三低」——「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航運業復甦遲遲未出現,在運力嚴重過剩下,運價因而大跌。

去年8月全球第七大、韓國最大的航運公司「韓進海運」(Hanjin Shipping)更因身陷債務危機而宣告破產,震動市場。

航運業近年爆「併購戰」

在航運業「供應過剩」的時候,全球的航運巨擘要進一步發展,當然不宜再訂造船舶,反而紛紛加強併購重組,以擴大市佔率,同時希望透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加強競爭力。

事實上,過去兩、三年絕對是集裝箱航運合併的熱潮。麥肯錫公司的航運板塊主管SteveSaxon近日在新加坡一個航運論壇上便表示︰「三年前,全球排名前20的集裝箱船航運公司中的8家已經不復存在了。」以全球最大航運公司馬士基(A.P. Moller-Maersk)為例,去年宣布斥資37億歐元收購漢堡南美航運公司(Hamburg Sud);又如全球第三大航運公司達飛海運集團(CMA CGM SA.)也以24億美元收購新加坡的東方海皇集團。

截至去年底,東方海外擁有96隻船舶,運載量約57.4萬個標準箱。﹙視覺中國﹚

中遠與中海系重組

國際航運界大哥紛紛有動作,中國的航運業巨頭自然不會「望天打卦」。一方面,中遠與中海系於2016年初通過國企重組方案,合併成為中遠海運集團,旗下多間上市子公司亦有重組動作,分別專注集裝箱航運業務、碼頭業務、航運金融平台等。

另一方面,自然是加速併購。今次「看上」十大航運公司、華資的東方海外(0316),亦合乎戰略。翻開東方海外年報,截至去年底,集團擁有96隻船舶,運載量約57.4萬個標準箱。雖然東方海外的市佔率只有約2.7%,少於中遠的7.5%,但兩間公司同屬全球第二大的海運聯盟「大洋聯盟」﹙OCEAN﹚成員,併購後可令中遠的市佔率升至10.2%,合共擁有逾400艘船和逾240萬集裝箱(TEU)的運能,僅落後於馬士基和地中海航運(Mediterranean Shipping Co.),料可成為全球第三大航運企業。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相信會惠及航運界。 (路透社)

併購符合「一帶一路」戰略

是次收購除了是「商戰」外,相信跟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也息息相關。要落實當中「一路」(即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大量基礎建設,更好的碼頭覆蓋和航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運量需求也將反過來惠及航運業。

事實上,中遠系旗下中遠海運港口﹙1199﹚於年報中清楚表示,佈局以「一帶一路」為主線,「積極轉變發展模式,加大對東南亞、中東、歐洲等海外新興市場和區域內市場的投資開發力度,努力實現從立足中國到全球佈局的轉變。」

2015年,中遠海運港口、招商局港口和中投海外便組成合資公司收購土耳其Kumport碼頭股權;2016年中遠海運集團再跟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和跟和記黃埔合資經營荷蘭鹿特丹港貨櫃碼頭。這次中遠集團收購東方海外,外界預期東方海外由遠東至澳洲和至美國的強大業務將大大提高中遠集團的國際競爭力,預計會令中遠集團在美國市場份額增加一倍,成為美國進口商品第二大航運公司和出口商品第三大航運公司。

沈慶洪︰增加話語權

騰祺基金管理投資管理董事沈慶洪亦明言,中遠系以如此高的價錢收購,明顯想整合市場,「航運通往不同國家,出口、入口都依賴它,如果船公司被其他國家控制,等於『揸住條頸』。所以今次收購,不論是營運上、政治上都有統一版圖、做大做強的意味,增強話語權。」

他續稱,不排除中遠系還會繼續收購,但眼光未必會再放在香港市場,「太細的公司,中資不會感興趣,香港一哥東方海外的市佔率只有2.7%,已不算特別高,其他再細隻的航運公司,他們未必感興趣,可能會選其他地區的航運大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