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政府持有 老鳳祥全國近三千銷售點

撰文:蔡啟明
出版:更新:
上海珠寶名店老鳳祥搶攻香港市場,主打來港購物的內地客。(黃寶瑩攝)

香港零售業寒冬未止,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內地金店龍頭「老鳳祥」逆水南下,自今年3月起連環進駐尖沙咀及旺角3店,公司首席發言人王恩生更表示未來將計劃加開10至20間分店,看來底氣十足。究竟這間號稱百年老店的老鳳祥來歷如何,為何敢於來港,在周大福、周生生及六福的夾擊中大展拳腳?

上海老鳳祥,前身是「鳳祥裕記銀樓」,於1848年清道光年間在上海開店,冠以「銀樓」之名,皆因除了售賣珠寶,還兼營珠寶抵押借款及匯兌業務。歷經戰後國民政府的「幣制改革」,與大部分同業一併被逼向國家銀行上繳金條,銀樓一間接一接倒閉結業。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收歸國有,故此直至今天老鳳祥仍為上海政府持有。

香港人較陌生的老鳳祥在國內可謂「響噹噹」,公司於A股上市,市值達到210億元人民幣﹙下同﹚,全國銷售點達到2,852個,2015年中期收入210億元,比2014年同期增長14.4%,賺5.36億元,按年增長27%,在全國打貪風潮下表現可謂神勇。

與此同時,以中國傳統金器手藝作為招牌的老鳳祥,在德勤發佈的2015年全球奢侈品報告(Global Powers of Luxury Goods)中排名世界第16位,亞洲第3,僅次於排名第4的周大福以及排名第9的資生堂,品牌價值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