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記上市吸近280億孖展 一文拆解公司最具價值生意

撰文:余秉峰
出版:更新:

毛記葵涌(1716)上市招股,綜合多間券商資料,公開發售部份已錄276億元的孖展認購,超購近3,406倍,有望成為史上新股「超購王」,可謂勢如破竹。
新股上市,股價初期走勢最受股票街貨供求及市值影響,散戶投機態度居多。不過,假如新股業務概念特別、行業有增長前景,一樣可以幫助股價在中期走勢「保底拔尖」。要發掘毛記最具價值的生意,過程亦不繁複,投資者把它的招股書和發展史對比一番,答案便呼之欲出。

毛記葵涌的看家本領之一,是製作及發布網上廣告。(《100毛》視頻截圖﹚

網上廣告業務「利錢」厚

要了解一間公司的質素,離不開審視它的業務結構和財務資料。根據招股書的介紹,截止2017年11月底的8個月(下稱「期內」),毛記的業務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是佔整體收入91.3%的「數碼媒體服務」,即是向客戶提供廣告解決方案,包括利用旗下《100毛》和「毛記電視」的社交媒體平台粉絲專頁等,為客戶投放廣告,可謂是毛記的「主業」;第二個是佔整體收入8.3%的「印刷媒體服務」,包括銷售雜誌《100毛》及在雜誌內提供廣告服務;第三個是佔整體收入0.4%的「其他媒體服務」,涵蓋活動策劃及藝人管理。

3大業務之中,「主業」無疑對毛記具有最大價值,因為這收入相對穩定,佔整體收入極高的比重,毛利率表現亦標青,高達54.6%,意味業務成本偏低、「利錢」較厚。而且,調查機構益普索的報告指出,網上廣告行業正處於增長階段,業內收入在2016年已升至59億元,並估計在2017至2021年間會以年複合增長率7.4%上升,在2021年達89億元的規模。

「印刷媒體服務」則無疑是「明日黃花」,一來佔收入比重不多,二來期內毛利率只得8.3%,對公司的純利貢獻輕微。更重要的是,行業已有飽和的跡象,益普索的報告顯示,雜誌廣告行業收入在2014年為55億元,之後便增長乏力,並預期在2021年僅升至60億元;益普索又估計,雜誌出版行業收入面對同類危機,在2017年達的101億元的規模後,直到2021年僅上升至105億元。反而,表現最差的「其他媒體服務」較具潛力,因為這分部收入劇減,是毛記在期內未有策劃活動所致,而在2016年同期有舉行《萬千呃Like賀台慶》,便令「其他媒體服務」錄得1,030萬元收入,毛利率更高達74.9%。

毛記「台慶」的往績反映,原有的「毛記模式」不可當作天書「讀到老」。(黃國立攝)

隱憂一:市場口味變化快 毛記或須保持創意「升級」

雖然毛記早年的成績反映了它的賺錢能力,但它近期業績確實有令人要留心的地方。3大業務在期內收入便統統錄跌幅,其中以「其他媒體服務」表現最差,急跌近98.1%或1,013.4萬元至20.1萬元;「印刷媒體服務」次之,按年挫43.7%或354.8萬元至456.5萬元;「數碼媒體服務」較具「防守力」,僅跌12.4%或712.7萬元至5,055萬元。結果,毛記期內的總收入僅達5,531.6萬元,按年減少約27%或2,080.9萬元。純利表現更差,按年勁跌84.2%至516.7萬元,純利率約9.3%。若撇除毛記因上市而產生的918.2萬元一次性開支,則期內純利可回升至1,434.9萬元,純利率亦回升至25.9%,惟期內純利仍要按年錄56.2%的跌幅。

期內收入的下跌,或反映了「毛記模式」的叫座力開始減退。毛記旗下的《毛記電視》在2015年5月「起家」時,以時事抽水、改編歌詞及處境劇做主打,迅速引來大量觀眾,後來它在2016年初舉辦「分獎禮」,把以上內容搬上舞台,觀眾依然叫好。然而,2016年5月的「台慶」卻為「毛記模式」量起了紅燈,事關與「分獎禮」相比,觀眾和網民的反應大不如前,連毛記創辦人之一的林日曦承認,有些表演冗長兼效果差過預期,發文向所有觀眾道歉,毛記至今未再有同類活動的演出。

其實,毛記也在招股書中表明,經營業績取決於服務與創意內容的綜合影響,並要適應客戶快速變化的喜好,做不到就會對業績等造成不利影響,「台慶」的往事正好佐證了以上的說法。毛記目前的樽頸位,或是保持創意有「升級」,發掘更多市場需要的內容。

毛記正推進轉型,近期較鮮明的代表作,是派出旗下「偽員」在4月搞棟篤笑。﹙東方昇 facebook 圖片﹚

隱憂二:入行門檻低

毛記的另一個隱憂,則是入行門檻低,它愈成功,便會吸引愈多後來者進場,面對更大的行業,毛記的資產負債表本身便反映了「輕資產」的特色,因為它期內僅靠1,349.5萬元的淨資產,便取得了5,531.6萬元的收入。

對於競爭,毛記其實自己亦不諱言,在招股書中以網上廣告行業為例,指這行門檻較低,後來者可用較少資本輕易入市,要成為領先的參與者就要有自身的特色業務組合。加上網上廣告業有良好增長勢頭,可以推斷毛記近期的問題並非行業不景,而是在市場競爭中失色,因而未能奪得或流失客戶。

從毛記近期的發展,可見管理層對業績走下坡並無坐視不理,正為建立「特色業務組合」作出嘗試,例如策劃4月的棟篤笑表演《東方昇特異功能救香港》,形式與它早年的「分獎禮」及「台慶」有所不同。毛記最終能否轉成功,留待投資者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