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積金去年蝕500億 核心基金難成打工仔「逃生門」

撰文:何敬熹
出版:更新:

繼強積金半自由行之後,實施將近16年的強積金制度,又有新動作。近日通過引入「核心基金」,試圖解決強積金予人「收費貴、選擇難」的印象。不過,打工仔最關心的依然是「表現差」的問題。
剛過去的財政年度,資產規模近6,000億元的強積金虧損8.2%,差不多蒸發了500億元的供款,人均蝕逾1.8萬元,是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差。投資市場向來無情,但標榜低收費的核心基金,能否為打工仔帶來喜訊?

強積金制度至今實行近16年,資產規模已滾存至5,926億元,但因收費貴、表現差等問題,受到不少批評。(江智騫攝)

講起強積金,不少打工仔自然「一肚氣」,收費貴、表現差、選擇難幾乎成為三大「原罪」。剛剛通過的核心基金有兩大賣點,一是規定每年管理費連雜費不能超過0.95%,二是因應供款人的年齡來分配資產組合,調整股債比例。

雖然核心基金的原意,是為一些沒有為強積金選定基金的人而設,但由於其他強積金供款人也可以選擇,變相多了一個「plan」。如此聽來,核心基金的設計正是要洗刷強積金「收費貴」、「選擇難」兩宗罪,那麼「表現差」的問題又如何解決?

打開積金局統計資料,去年4月1日至今年3月31日財政年度,強積金的投資回報為負8.2%,合共蒸發了509.9億元,較487.2億元的淨供款還要多。換言之,以全港276萬名參加強積金計劃的僱員及自僱人士計,每名打工仔去年平均虧蝕1.84萬元,變相「白供」,更是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表現最差!過去16年,強積金平均回報只有2.6%,跑輸通脹,引入「核心基金」,如何為一眾打工仔打開一道「逃生門」?

成也股票  敗也股票

常言道,投資帶有風險,基金價格可升可跌,那怕是用作退休之用的強積金,一樣無「頭盔」可帶。本港現時共有462隻強積金,數目聽起來很多,但港人偏偏愛股票,股票基金及混合資產基金數目分別達到173隻及168隻,規模高達2,361億元及2,239億元,佔強積金總資產淨值的40%及38%。餘下的保證基金、貨幣基金及其他基金、保守基金和債券基金加起來不過四分之一(見下圖)。從投資分布看,股市表現決定了強積金的成敗。去年,強積金蒸發500億元,正因股票基金及混合資產基金表現失色,扣除行政費開支後,分別虧損13.5%及6.7%。「單是香港股票已佔強積金總資產高達40%,造成每當本港股市低迷,整個強積金回報表現便不理想。」理財專家林昶恆解釋。

核心基金或帶來競爭

事實上,過去5年,中、港股市呈現上落市格局,以點數計恒指只算「瀟灑走一回」。投資研究調查機構晨星的數據顯示,427隻成立5年或以上的強積金計劃中,只有16隻在過去5年可以跑贏同期約4.2%的通脹率。其中,5年平均回報最差的10隻基金,虧損介乎3.5%至5.5%,許多都與中、港股市「共存亡」,4隻投資香港股票或H股、2隻中國股票及4隻亞洲股票。相反,10隻回報最高的強積金,回報率介乎7.4%至10.4%,清一色投資美國或北美股票市場,直接受惠美國股市自2009年開始的7年大牛市。

不過,如果把「戰線」拉長,287隻運作超過10年的強積金計劃,則有91隻取得高於同期年均3.23%通脹的回報。出奇地,今次10隻表現最好的強積金全是投資於香港股票,回報介乎5.7%至9%,原因是期內恒指由2006年大約15,000點,升至今年4月底的21,000點,升幅達到40%。

股海翻波,即使是核心基金亦不能倖免,原因是其投資策略與現時混合資產基金相似,只是前者會因應供款人的年齡,把股債比例由6比4,逐步調整至2比8,以反映供款人風險承受程度。不過,康宏理財強積金業務拓展董事鍾建強認為,核心基金的推出對市民來說是件好事:「未有核心基金之前,如果你沒有選擇任何強積金組合,便會自動掉入低風險、低回報的預設基金中投資。核心基金則較多投資於股、債市場,慢慢按投資年期調整,相信會取得較好回報。同時,如果這類基金收費較低,表現反而好,不排除部分打工仔把資金轉到核心基金,對其他基金都會構成壓力。」

林昶恆亦認為,核心基金的賣點是較為靈活,「退休投資跟平常的投資不同,除了考慮風險和回報外,投資年期亦十分重要。如果選擇過分保守的投資策略,雖然可以保住本金,但會輸給通脹,因此隨年齡改變資產比例的核心基金,是個不錯的選擇。」然而,他亦提醒,核心基金收費設上限,或會令大部分核心基金放棄細緻的操作,改為追蹤指數,優點是表現與大市同步,但難以再跑贏大市。計及管理費,可能出現去年盈富基金跌13%,但追蹤盈富基金的強積金基金卻蝕18%的情況。

不過,核心基金的推出,無法改變強積金高昂收費的事實。截至今年3月底的數字計算,強積金資產已滾存至5,926億元,平均基金開支比率仍高達1.58%,即是過去一年被強積金受託人合共取走共93.8億元。「強積金現時的管理費真的好高,持續蠶食香港人的退休金,累積40多年後,造成的差額將會十分驚人。」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曾國平慨嘆。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