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經濟數據波動心慌慌? 證券時報頭版叫大家這樣看

撰文:鄭寶生
出版:更新:

中國近日公布多項經濟數據,部份數據差過預期,例如10月新增貸款大跌令人意外。《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頭版文章,就請外界用另一角度觀看中國經濟。

新增貸款、社會融資、M2增速 均遜預期

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令市場震驚,新增貸款、社會融資、M2等表現均遠遜市場預期。文章認為,是反映銀行風險偏好仍然較低、信用擴張意願不強,「也就是輿論熱議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

不過,《證券時報》認為,這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例如人行雖然有定向降準及展開中期借貸便利(MLF)等操作,但並未「大水漫灌」,主要是彌補基礎貨幣投放缺口。

多重因素困擾 銀行貸款不敢「輕舉妄動」

人行稱投放的資金「基本全部傳導到了實體經濟」,但市場質疑社會融資增速仍然下滑。文章認為問題在於金融機構,指銀行體系內部的信用擴張動力趨弱。

官媒《證券日報》認為,銀行在經濟下行周行降低風險偏好,加上存款增速放緩等原因,銀行都不太願意大幅增加信貸規模。(中新社)

原來銀行在經濟下行周期之中降低風險偏好,不敢「輕舉妄動」。而監管要求之下銀行要壓縮資產負債表,令表外融資規模持續收縮。再加上存款增速放緩,種種原因加起來限制了信用擴張。

政策落地到見效需時 料幾個月後數據轉好

《證券時報》稱,監管機構亦看到問題,已經推出一些改革,但政策落地到見效有一定時差,預計幾個月之後金融及社會融資數據會逐漸回暖。

經濟轉型必經之路 要以長遠眼光看待

文章指出,過去支撑信貸和社會融資高速增長的是基建和房地產投資,是傳統動能,而中國經濟正在轉型,朝高質素發展。轉型期間舊動能放緩,新動能尚在培育期,社會融資放緩實屬正常。

《證券時報》認為,這是經濟發展轉型的必經之路,要以長遠眼光看待短期金融數據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