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正「日本製造」 日企紛紛回歸本土

撰文:鄭寶生
出版:更新:
日圓貶值,加上亞洲區生產成本上漲,令不少日本企業回國設生產線。﹙路透社﹚

日本企業紛紛將工廠特別是中國工廠搬回日本本土,或是擴大本地生產線,其實就是要食正「日本製造」熱潮。

 

日本製造在海外品牌號召力不斷提高,在買家心目中幾乎代表了安全可靠及高品質。隨着亞洲各國收入水平提高,中產階層壯大,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也日漸增加。

 

日本化妝及護膚品,以至醫藥、日用品企業,看到此消費趨勢,相繼增加本地產能。

 

花王全球投資300億日圓以生產紙尿褲,而高絲(KOSE)亦將投資70億日圓,提高群馬縣工廠的高級化妝品產能80%。獅王亦增加日本中高級牙刷的產能。

 

而小林製藥更為矚目,旗下消炎鎮痛劑和液體膠布被稱為「神藥」,深受中國旅客歡迎,因此計劃4月擴充產能。避孕套生產商岡本更因中國遊客「爆買」,而直接在廣東省開設工廠。

 

但除了岡本這個「異數」,日本企業普遍將中國生產線搬回國內。大金工業將2015年內地生產冷氣機數目削減15萬部,減幅達兩成,同時提高日本產量20萬部。而電子、音響製造商TDK亦增加日本生產線,公司社長上釡健宏表示:「與其重新找尋人工低廉的地區,倒不如搬回日本生產,更能提升競爭力。」

 

中國單位勞動成本 已超日本

 

日本企業撤出中國的主要原因,中國等亞洲地區勞動成本上升,不再享有低薪優勢。雖然按人頭計,北京平均月薪為566美元,上海為474美元,仍遠低於日本本土的2,000美元以上水平,但若計及生產效率,以單位勞動成本來比較,就可看出端倪。再者,過去數年,日元急速貶值,不少日企計劃因而趁日元貶值的機會調整策略,提高日本生產線的產能。

 

據《日本經濟新聞》引述SMBC日興證券估計,1995年,日本的單位勞動成本超過中國3倍,但到2013年,中國已反超前日本,2014年差距更進一步擴大。日興證券高級經濟學家渡邊浩志指出:「越是高附加值產品,即越需要勞動者具有較高生產效率的產品,在日本生產就越是有利。」

 

而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星野卓也認為,縱使日圓升值推高日本勞動成本,也低於中國工資上升的影響,中日勞動成本今後再也不會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