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易融(9959)供應鏈金融科技 SaaS定位基本面奪目|新股聶人

撰文:聶SIR
出版:更新:

大家好!「新股聶人」的專欄首次與大家見面,相信從專欄名稱,大家會知道這是分析新股的專欄,除了IPO,還有招股結果,以及上市少於一年而有值得探討的主題,都會在本專欄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帶出更擴闊的新股研究視野。

首次分析的是上周五(26日)才開始招股的聯易融科技─W (9959),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驅動下,不少傳統行業走上了「科技賦能」的新道路。在傳統的供應鏈金融領域,未來10年以至更長的時間內,肯定亦將日益邁向智慧化、線上化和數字化。

根據灼識咨詢,核心企業及金融機構用於供應鏈金融科技解決方案的總支出將從2019年的人民幣434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人民幣1,642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30.5%。換言之,供應鏈金融科技產業將迎來高速增長期。在科技助力傳統供應鏈金融發展的背景下,港股IPO市場亦迎來了「供應鏈金融科技SaaS第一股」─ 聯易融科技。

聯易融(9959)上周五(26日)起招股,下周三(31日)截止認購,預計4月9日掛牌。

去年純利增長逾四倍

於2020年,聯易融科技的解決方案幫助客戶處理了1,638億元(人民幣‧下同)的供應鏈金融交易,市場份額達20.6%。憑藉卓越的科技能力及龐大的優質客戶資源,於2016年成立的聯易融,其業務於近幾年實現了快速增長。年交易總額從2018年的293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826億元,同比增長182%。到2020年,交易總額擴大至1,638億元,保持強勁同比增長98.3%;與此同時,總收入及收益也從2018年的3.83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7億元,增速達83%,並在2020年實現同比47%的增長,達到10.29億元。集團的盈利能力在業務規模擴張的同時不斷提升,聯易融科技的經調整淨利潤於2020年達約1.93億元,同比飆升近429%。

客戶存留率達九成九

聯易融科技擁有高品質和多元化的客戶基礎。2020年,集團服務及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的核心企業超過340家,金融機構超過200家。集團覆蓋了25%以上的中國百強企業,並且大多數的核心企業客戶的信用評級均為AA+或AAA。集團服務的金融機構包括全部的中國前20大商業銀行,以及中國前20大券商中的16家。在科技的助力之下,供應鏈金融生態正在被重新構建,核心企業、金融機構與供應鏈企業之間互相引荐所形成的飛輪效應,也使聯易融科技的客戶數量不斷攀升,現有客戶對聯易融提供的解決方案的使用量和使用黏性亦不斷提高。2020年,集團的客戶淨擴張率達約112%,存留率為99%。

騰訊(0700)是為聯易融科技集團最大股東,佔權比例超過15%,其他管理層方面,他們亦持12%左右,明顯地會吸引市場目光。(圖片來源︰路透社)

六名頂級基石投資者

值得留意集團於未計及同股不同權因素,騰訊控股(0700) 為最大股東,佔權15.11%,第二大股東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宋群,佔權12.28%。不過由於騰訊持有的是B類股份,而宋群則持有所有的A類股份(約2.73億股A類及約500萬股B類),實則在公司投票權為57.95%,騰訊的投票權則為7.24%;所以在利潤分享上騰訊佔權最大,而宋群就是投票權的主導者。

除了擁有一眾重量級上市前投資者包括騰訊、中信資本、正心谷資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 和渣打銀行(2888) 等外,本次IPO亦引入了6名明星機構投資者作為基石投資者 ,包括貝萊德(BlackRock)、富達國際(Fidelity)、Janus Henderson基金、安大略省教師退休金計劃(OTPP)、紅杉資本(Sequoia) 和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 Investment),認購股份相對招股規模介乎34.24%至38.44%,高於25.00%反映招股價定位具吸引力。

今次聯席保薦人為高盛亞洲及中國國際金融,前者表示聯易融科技的估值介乎71億至103億美元,折合約550億至798億港元,相對發行約22.64億股,計出每股合理值為24.30至35.25元,較招股價介乎16.28至18.28元產生潛在升幅為49.26%至92.83%。後者則表示估值介乎77億至90億美元,折合約597億至701億港元,相對發行約22.64億股,計出每股合理值為26.35至30.95元,較招股價介乎16.28至18.28元產生潛在升幅為61.86%至69.31%。

不論是高盛還是中金的估值,均反映招股價定位具吸引力。不過考慮到近期港股表現波動,或會影響上市初期股價表現,故此較適合作中長線投資人士認購股份。

撰文:聶振邦(聶Sir)|華盛證券分析師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