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賜號擱淺致蘇彝士運河堵塞 中歐班列從中得益

撰文:童木
出版:更新:

《華夏時報》4月3日報道,一隻蝴蝶扇動了一下翅膀,在全球掀起了一起風暴。

3月30日,堵住蘇彝士運河長達6天的巨型集裝箱貨船「長賜」號已經脱困,正向北航行至一處錨點,為這條海上大動脈恢復通航鋪平道路。待數百艘排隊等待的船隻依次通行後,運河將在四天內恢復至常態運作。

但作為亞歐航線的必經之路,蘇彝士運河堵塞導致的全球貿易衝擊,影響才正要到來。

針對此次蘇彝士運河堵塞所帶來的影響,丹麥「海運情報」諮詢公司預測稱,每天約有30艘重型貨船通過蘇彝士運河,堵塞一天就意味着5.5萬個集裝箱延遲交付。德國保險巨頭安聯集團估算,蘇彝士運河堵塞或令全球貿易每周損失60億至100億美元。

早前長賜號於蘇彝士運河擱淺,導致航道堵塞,德國安聯預料事件令到全球貿易每周最多損失100億美元。(資料圖片)

分析員料一箱難求情況將重現

同時,短暫的擁堵,加劇了去年下半年開始的集裝箱空箱緊缺的情況,業內人士作出預警,運費大漲、「一箱難求」的局面可能又將捲土重來。

不過,對中國來説,在這場風暴中,得到的並不全是壞消息。「受蘇彝士運河堵船事件的影響,一些對運輸時效有要求的貨物從海運向中歐班列轉移,班列艙位諮詢及訂艙已大幅增加,去程和回程班列都出現『爆倉』,尤其是回程班列的訂艙量增加了三成以上。」鄭州國際陸港開發建設有限公司規劃發展部部長杜志剛對媒體表示。

由於運河受阻,海運停滯,大量企業將目光放在了中歐班列上。在鄭州國際陸港內,集裝箱貨車排起了長隊,有貨運企業近一周內業務量增長3成。

在市場人士看來,中歐班列的市場認可度逐漸攀升,經過此次事件,其可靠性也更加凸顯,未來,會有更多的客户選擇中歐班列運輸。

首3個月班列開行數目按年增160%

據鄭州國際陸港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近日,每天僅中歐班列(鄭州)就開行5班,去程2班、回程3班。截至今年3月29日,中歐班列(鄭州)總累計開行4,228班,總累計貨值173.03億美元,貨重232.47萬噸;今年前三個月班列運營繁忙,已開行340多班,較去年同期增幅160%以上。

2021年,中歐班列依舊保持上漲態勢。1月和2月,中國和歐洲城市之間共發送了2,213列貨運列車,按年增長96%;貨物交付量按年增長106%。預計3月將繼續增長。這一次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也促使一些企業考慮轉向中歐班列。

在中歐班列越跑越多的背後,是開行中歐班列的中國城市不斷壯大。繼重慶後,西安、廣州、長沙、武漢、義烏、烏魯木齊等地相繼作為中歐班列的始發地,搭載諸如服飾、玩具、家電產品或當地特色的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

中國國鐵集團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國內運行中歐班列的城市已達29個;班列可通達至21個國家的92個城市,較上年同期增加37個,增幅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