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十四五雙循環的大灣區]「人才灣區」是大灣區的重要基建

撰文:洪為民
出版:更新:

人才是當今世界的第一資源,筆者認為人才是大灣區最重要的基礎建設。我們的「人才灣區」一是要有大批自主創新的領軍人物和專家,佔據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高地。二是形成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和規模適度超前的人才群體,充實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支撐從科創到生產、推廣的整個鏈條。三是創建有利於人才發揮作用的體制和社會環境。

在高端人才方面,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中最國際化的城市,要充分利用香港的優勢吸引和培育高端人才,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人才中心。中美摩擦之後,不少華裔甚至亞裔的科學家未必願意留在美國生活。香港的國際化生活環境及低稅率優勢,對高端人才具一定吸引力。為吸引一些國際頂尖科學家來港,香港特區政府推出「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吸引傑出科研人才在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相信這批頂尖優秀人才不單能夠為香港的創科發展作貢獻,也能為整個大灣區帶來先進科學和研究力量。針對區內對海內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的需求,不少灣區城市例如廣州南沙和深圳前海近期分別提出建設「國際化人才特區」和建設「深港國際人才港」的計劃,為高端和緊缺人才提供多方位的資金獎勵和優惠政策。面對世界各大灣區吸納全球優秀人才的政策,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政策應該是一致對外廣納賢士,避免互為競爭,這樣才能對打造人才灣區有利。

在完善人才梯隊和擴大人才規模方面,大灣區城市需要進一步加大對高等教育和高職教育的資源投入,推動教育產業融合發展。香港的大學在大灣區辦學培養內地科研人才、香港的大專在內地辦學培養更多技術和文創人才,內地重點大學、中學在港辦學吸引高端人才來大灣區發展,吸引知名海外大學來香港開立分校或研究生院以匯聚亞太區人才,並吸引內地原本計劃到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攻讀博士、碩士的青年科技人才轉到香港深造、留在大灣區發展。在自主培育人才之外,也要拓展吸納區外人才的光譜,納天下人才為己用。這方面可以仿效美國的H-1B簽證,為符合緊缺職業清單的中高端人才優先提供入境簽證;對中國籍公民,可以在積分落戶上加大傾斜力度。

在人才環境方面,要創造優秀的宜居環境,提供優秀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優化人才流動機制,讓人才進得來、留得住,充分發揮人才作用、提升人才價值。參考矽谷創意階層崛起的成功經驗,大灣區要打造全方位的優質生活圈(包括舒適的環境、藝術文化創意空間、多資多彩的夜生活、對小眾的包容氛圍),締造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這樣才有利吸納全球頂尖創意人才在大灣區發展,為灣區的企業及研究機構服務,提升大灣區的實力及品牌。人才在不同城市和行業間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尤為重要。深化產學研合作、推動人才及技術雙向旋轉門也可以提升人才效益,讓人才既可以服務企業,又可以在大學傳承知識與技術。在跨境人才流動方面,需要加快推進專業領域人才的學歷、職業及執業資格等方面的相互認同標準,打通人才培育、引進和服務的各個環節。此外,也要簡化現行簽證申請手續,為外籍人才在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和生活提供通關、商務和短期工作便利,例如改進審批流程,將外國人工作許可證、工作類居留許可證進行合併辦理。甚至進一步,推出筆者早前倡議的三地出入境部門聯合簽發「大灣區通行證」,允許境外高端人才在灣區從事交流、訪問、商貿、工作、旅遊等多種事務,增加國外人才到的大灣區工作和生活的誘因。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最寶貴的資本和最核心的推動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要吸納海量的人才,大灣區城市應當良性、有序地吸納人才,協調各自人才政策,促進人才流動,建設優質、高水平的「人才灣區」。

*以上專欄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