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換班】范智廉海嘯後受命救火 大刀闊斧重組 惟股民不受落

撰文:鄭寶生
出版:更新:
滙控主席范智廉任內主力重組集團業務,幫助這個龐大集團在金融海嘯後重建。(滙控網頁)

滙控(0005)宣布,委任友邦﹙1299﹚首席執行官兼總裁杜嘉祺為董事及候任集團主席,今年9月1日起生效。 至於現任主席范智廉,則即將退任,滙控董事會感謝他對集團多年來的忠誠服務和卓越貢獻。

范智廉在2010年底出任滙控董事會主席,成為集團的「救火隊長」,在金融海嘯後收拾局面,成功帶領「大笨象」離開險地,卻未能令它再次騰飛。

財務總監升任主席 打破該行慣例

2010年9月底,滙控委任新主席的消息一公布,令外界大跌眼鏡。原本大熱人選、時任行政總裁紀勤宣布在年底離任,原財務總監范廉接任主席,打破了過往十多年由行政總裁升任主席的慣常做法。原投資銀行主管歐智華任行政總裁,麥榮恩則任財務總監。這一連串破格任命,曾掀起市場波動,范智廉被認為資歷尚淺,未能駕馭這個龐大又複雜的金融王國。

專長於財務 曾被質疑缺乏經驗

其實在上任滙控之前,范智廉一直從事會計及財務工作,1988年已成為畢馬威的合夥人,1995年加入滙控,已擔任財務總監一職。2006年更榮獲大英帝國CBE勳銜,以表揚他在金融業的貢獻。之所以備受質疑,主因是缺乏投資銀行等其他崗位的管理經驗。

2011年初,范智廉上任之際,多次出售歐美業務,為滙控瘦身。﹙路透社﹚

上台之前 滙控在金融海嘯中飄搖

在范智廉上台前,滙控是葛霖﹙Stephen Green﹚掌舵。2007年2月滙控成立140年來首次發出盈利警告,葛霖表示是因為滙豐融資策略錯誤。同年11月,該行開始重組各項投資,重組旗下兩項結構性投資工具(SIV),試圖「執靚」資產負債表。

可惜金融海嘯威力強大,2008年滙控需要大重組,先後出售英國信用卡收單業務股權,煞停收購韓國外換銀行股權,收購印尼最大銀行之一PT Bank Ekonomi Raharja Tbk。2009年結束美國滙豐融資業務,又收縮方地產按揭、汽車融資等業務,更於3月2日宣布供股集資。范智廉就在一連串出售資產之際,接任滙控主席。

所以,2011年初,范智廉上任之際,面對的是搬開了一半石頭的大道,他的責任就是繼續搬走餘下石頭,讓滙控盈利大道再次通車。

出售歐美業務 主攻新興市場

他上台之後並未放慢步伐,4月墨西哥滙豐出售退休金管理業務,7月出售美國零售銀行業務,8月出售美國信用卡及零售商戶業務,9月出售滙豐證券(加拿大)業務,12月出售日本私人銀行業務。

可以看得出,范智廉上台之後的「瘦身」計劃,是從歐美日本這些成熟市場着手。但另一方面,滙控亦沒有停止在新興市場的擴張步伐,2011年就拓展了沙特阿拉伯金融市場、中國農村市場,更於11月成為首間完成人民幣增資的外資銀行。

環球形勢有遠見 速割走南美業務

如果說范智廉團隊缺乏全球市場視野,這是不公平的,事實上滙控在他上台之後大力削減中美及南美業務,是唯一多年來「只減不加」的地區,就算巴西在2014年世界盃前大興土木,仍不為所動。結果可以看到,南美洲的經濟問題拖延多年,到了2017年仍未有起色,可見管理層在這方面有先見之明。在這些年來,已經出售或結束哥斯逵黎加、薩爾瓦多、洪都拉斯、歌倫比亞、秘魯、巴拉圭、巴拿馬及巴西的銀行業務,以及墨西哥、阿根廷、百慕達的保險業務,可謂大刀闊斧。

滙控股價到了今天仍未回到70元水平,更不必再提金融海嘯之前「紅底股」的風光日子。﹙路透社﹚

着力提高監管水平 與美政府和解

范智廉領導滙控渡過最艱苦的歲月,2012年7月美國參議院發表報告,表示滙控監管不當,向恐怖份子及毒販提供了洗黑錢的渠道,終於在2012年12月跟美國政府達成協議,支付19.2億美元為反洗黑錢案和解。滙控又案英國監管要求建立了「防火牆」,將零售銀行與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GBM,俗稱炒房)分隔,更擴大合規部門,防止再次踩中法規地雷。

股價浮浮沉沉 翻身之路仍漫長

不過,滙控「復元」速度與美資大行相比仍然落後,市場並未看好,股價多年來浮浮沉沉。滙控在2011年初大約徘徊在60至68元水平,同年底一度下挫,曾跌穿40元,經過2012年復甦之後,2013至2014年在70元水平上落。但2015年下挫令股價「元氣大傷」,縱使去年下半年回購股份計劃帶動股價上漲,到了今天仍未回到70元水平,更不必再提金融海嘯之前過百元「紅底股」的風光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