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開戰滿半年 國際油價高位累跌近40% 沙特醞釀掉頭「護價」

撰文:古美儀
出版:更新:

俄烏開戰滿六個月,戰事爆發初時,曾刺激國際油價力迫140美元。然而半年過去,即使軍事攻擊仍未見平息跡象,不過油價卻率先掉頭向下,半年來累計跌幅超過40%。主要下跌原因,環球製造業不景氣,國際貨幣基金(IMF)早前三度下調全球經濟預測,預警美國、中國和歐洲,在各式危機碰撞下,經濟放緩幅度超預期。

然而油價的跌勢,在本周似乎出現一個關鍵性的轉折點,布倫特油價重上100美元,見三周高位。源於沙特的意外表態,呼籲掉頭減產,「護價」之心不言自明。

先看近期油組的石油產能計劃,在6月至9月,油組國的協議增產量依次是43.2萬桶/天、64.8萬桶/天、64.8萬桶/天、及10萬桶/天。可見油組國的增產節奏正逐步放緩。﹙路透社﹚

沙特表態 油組增產計劃恐「180度轉變」

現時歐美英等環球主要經濟體面對「通脹猛於虎」之時,歐美領袖皆極力爭取油組國繼續增產,以調控油價。不過,從以下數據可見,OPEC+(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和結盟油國,下稱油組)的看法,卻似乎和歐美期望出現明顯落差。

先看近期油組的石油產能計劃,在6月至9月,油組國的協議增產量依次是43.2萬桶/天、64.8萬桶/天、64.8萬桶/天、及10萬桶/天。當中,9月份的增產量10萬桶/天,是多年來最低的增幅,僅佔全球產量的0.1%。可見油組國的增產節奏正逐步放緩。

再者,兩周之後油組將再開會討論未來產量,就在此時,沙特突然表態倡議減產,與現時的增產計劃,出現「180度的轉變」。

沙特能源大臣薩勒曼本周表示,「極端」波動和缺乏流動性意味著原油期貨市場與基本面越來越脫節,這可能需要OPEC+在下個月開會考慮產量目標時減產。

更重要的是,在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長發表上述講話之後不到48小時,伊拉克、科威特和委內瑞拉等幾個OPEC成員國也發表聲明表示支持。

OPEC擁25個成員國,也絕非清一色支持減產的。其中哈薩克則支持增產,該國能源部長Bolat Akchulakov指出,一直以來OPEC+均指出原油價格處於每桶60至80美元屬首選,可是目前油價每桶為100美元,因此或有增產須要以免市場過熱。

美國決定在5 月起的半年內,向市場釋出每日 100 萬桶石油,合共釋出 1.8 億桶儲油。回頭看來,油價亦的確逐步由高位回落。(AP)

美國戰略石油投放今秋完結

油市供應方面,除了油組國的產量之外,亦應留意美國的戰略石油投放。事實上,國際油價自3月起的高位回調,亦和美國在3月份宣布史上最大戰略石油儲備(SPR)釋出計畫,有一定關係。美國決定在5月起的半年內,向市場釋出每日100萬桶石油,合共釋出1.8億桶儲油。回頭看來,油價亦的確逐步由高位回落,布倫特油在3月的高位是139美元,至今個月一度跌至90美元,高位回吐幅度接近40%。

然而,值得留意的時間點是,拜登的戰略石油儲備投放,將會在10月告一段落,屆時石油供應將明顯下跌。

更重要的是,截至上周為止,美國戰略油儲降至4.53億桶,為1985年1月以來最低水平。據早前華府戰略油儲計劃,美國最快在今秋,就會掉頭吸納6,000萬桶原油,以補充戰略油庫。由此可見,在大型買盤「掛單」之下,油價再跌空間似乎有限。

美國製造業PMI降至2020年5月以來最低;歐元區、中國的製造業PMI指數,更已經跌入收縮區,拖低對石油的需求。(資料圖片)

經濟衰退 VS 油組醞釀減產

對於未來油價的走勢,關鍵可續看兩大發展,第一,顯而易見的是各大主要工業國、以及能源需求大國,未來一年製造業表現會否由盛入衰,從而拖低對石油的需求,令油價下跌。現時看,美國製造業PMI降至2020年5月以來最低;歐元區、中國的製造業PMI指數,更已經跌入收縮區。

第二,是產油國如何量度「石油需求」,一旦油組看淡未來一年的石油需求量,執意減少產量的話,在油市供求定律下,油價卻反而難而繼續下跌。

回看年內OPEC官方表態,自今年四月以來,OPEC已經三度下調年度全球石油需求預期,表面看是一個經濟預測,不過字裡行間,卻透露出油組對石油供應的想法——不但不會增產,更醞釀減產「抬價」。

值得一看的是,本周OPEC輪值主席Bruno Jean-Richard Itoua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沙特能源大臣考慮減少市場波動的提議「符合我們的觀點和目標」,他支持OPEC採取行動減產,理由是「近年來疫情大流行造成的全球經濟疲軟尚未得到完全緩解」。雖然,OPEC主席並沒有決策權,不過他所表達的觀點,通常被認為是該組織的共識。且看9月5日OPEC的會議,成員國到底會如何平衡沙特與哈薩克之間的分歧,是一大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