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01》2022經濟高峰論壇完滿結束 集思廣益探「綠」路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香港01》舉辦第四屆「經濟高峰論壇」今日﹙8日﹚完滿落幕,活動吸引過逾200名中、港政商界翹楚出席。今次論壇主要探討本港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榮幸獲行政長官李家超致開幕辭,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到場主禮,以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主題演講。

是次論壇邀請了多位政商領袖、專家學者,深入討論綠色經濟發展機遇、國際政經格局變化,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熱門話題,助企業準確掌握形勢,把握、發掘增長空間。

《香港01》舉辦第四屆「經濟高峰論壇」今日﹙8日﹚完滿落幕,活動吸引過逾200名中、港政商界翹楚出席。今次論壇主要探討本港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榮幸獲行政長官李家超致開幕辭,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到場主禮,以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主題演講。(廖雁雄攝)

于品海:繼續發展及變化 亦即是可持續發展

《香港01》創辦人于品海為論壇開場致辭時提出,要發展就必須變化,香港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變化,所以社會不斷積累怨氣及不穩定。他續指,如要由治及興就必須變,首要改變的就是經濟,政府經濟思想要發生變化:「香港的既得利益更不要設置藩籬。」他強調,任何人若不想改變,很可能就是既得利益者,亦即是「藩籬」。

于品海認為,中國的成功發展,源於當年鄧小平知道要變;到近年習近平亦提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即使同樣有人不願改變,構建既得利益藩籬,但習近平為了可持續發展,成功拆了藩籬。他表示,中國一直變化,繼續發展,即使贏得很多第一,但仍然不停下來,繼續發展及變化,亦即是可持續發展。至於香港如何有自己的新發展理念,要視乎港府能否知行合一,找到香港的可持續發展規劃。

《香港01》創辦人于品海為論壇開場致辭時提出,要發展就必須變化,香港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變化,所以社會不斷積累怨氣及不穩定。(羅國輝攝)

李家超:有穩定才有發展 有發展才可讓經濟活起來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開幕錄影致辭提到,強調港府十分重視綠色經濟,以達致可持續發展,在滿足需要同時保護下一代福祉。李家超指,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

李家超又稱,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爭取在2035年前將碳排放總量從2005年水平減半,並邁向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目標,政府未來15至20年間再投入2,400億元推動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綠色債券方面,目標在2021-22年度起的五年內,總發行量比2021-22年度前增加五倍以上。

他又指出,回顧過去一年,香港局面大致保持穩定,市民生活和經濟逐步恢復,社會和經濟開始動起來、活起來,但破壞力量仍然潛伏,未有放棄,尤其是外部勢力,提醒社會各界要保持謹慎和警惕,共同維護這個得來不易的穩定局面,認為先有穩定才有發展,有發展才可讓經濟活起來。

行政長官李家超,以錄影方式致開幕辭。(羅國輝攝)

是次論壇分兩大部分,細分三個主題。頭炮是【佈局大創新 香港「綠」路通】。此部分分兩個環節,第一環節焦點為「做好頂層設計 盤活投融生態」,香港金融發展局主席李律仁擔任主持,嘉賓講者包括團結香港基金常務副主席陳智思、瑞信亞太區財富管理大中華區副總裁陶冬,以及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副會長黃王慈明。

陳智思:有信心香港可吸引人才

陳智思提到,早前隨特首團到訪泰國出席亞太經濟合作(APEC) ,各經濟體領袖在在會議上發表共同宣言「Bangkok Goals on Bio-Circular-Green (BCG) Economy(生物、循環及綠色經濟發展之曼谷目標)」,顯示各經濟體均以生態循環綠色經濟方向出發。

至於各界關注本港如何「搶人才」,陳智思稱理解不少企業面對人才流失問題,但強調「You are not alone」,在全球搶人才競爭下,只要香港「去返以前」,有信心可以吸引人才。

陶冬:今年中央經濟會議是十年來最值得期待

陶冬就指出,今年中央經濟會議是十年來最值得期待的,因眼前中國經濟面臨明顯壓力,加上明年是中共領導人換屆正式開展新任期。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從以往數十年領導人換屆的周期來看,領導上任初期都會訂下很多刺激政策,發力經濟,推動基建等。內地貨幣政策上,他預期雖然不會「大水漫灌」,仍然會推行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

黃王慈明:爭取成綠色金融的「超級聯繫人」

黃王慈明就提到,香港要爭取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成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包括面對臨近新加坡等地區的競爭,認為首要是在吸納人才方面,必須盡快取消旅遊檢疫措施,這方面新加坡已搶先做好。

她又認為,隨著國際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的推出,香港方面特別是上市公司也應該要盡快先行跟隨,並幫助內地公司跟隨標準作出披露,以方便國際投資者透過互聯互通機制,去作出投資決定。內地不少微觀及宏觀數據未有統一機制,香港可以幫助建立數據庫,令國際投資者更衡量掌握相關投資的風險。

第二個環節是「強化港深互通 壯大產業鏈結」,由香港大學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鄧希煒教授主持,嘉賓講者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資深顧問陳家強、中國聯通國際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孟樹森、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以及香港科技園公司再工業化高級總監姚慶良。

陳家強:香港要先有產業 才可與深圳談產業合作

陳家強認為,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中介人的角色,在介紹投資機會方面一直都做得不俗。隨著中國崛起,香港的獨特角色無人能夠取代,但卻沒有及早考慮扮演「操作人」、從業者的角色。

陳家強明言,隨著未來綠色產業有好大需求,認為在減碳減排等方面,牽涉大量科研、數據,「唔通唔做嘢?」。他強調,深、港互通並非只是把資金投進深圳就足夠,香港要有所貢獻,要自己有科研能力,因為香港要有產業,才可以談得上產業合作。

左起:香港大學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鄧希煒、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資深顧問陳家強、香港科技園公司再工業化高級總監姚慶良、中國聯通國際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孟樹森,及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羅國輝攝)

孟樹森:香港須做好數字基建

孟樹森認為,香港的競爭優勢是金融服務,而綠色金融中心是必須發展的。不過,在人流、物流、資金流之上,絕不能缺少信息流,她笑言作為電信業的從業者,這令她感很強的使命感。

提及到深港互通,孟樹森認為深圳可善用香港擁有的基礎建設,而香港亦可通過深圳服務大灣區,進一步掌握數字應用,內地有很多應用場景可參考,日後便可直接為香港所有。

洪為民:香港還需否鄉郊值深思

洪為民就認為,雖然香港提出不同發展方案,包括北部都會區等,但傳統的發展方式過慢,反問即使過往恒之有效,「今天是否仲有效呢?」他強調環保的確重要,但新界發展與港島割裂,未來鄉郊價值值得深思。

與此同時,他亦認為香港人口不足,雖然大學可培養人才,但始終數量不足,過往有不少傑出人才來港報讀研究院,但學位不足,成績優異亦未能取錄,建議可在北部都會區設大學城,未必設學士課程,但需要有研究生院。

姚慶良:要工業「進化」 需更多高級技術人員

姚慶良就指出,過往勞工密集的工業已離去,現時的工業強調「腦力」。他舉例,有一間公司專門生產蛋漿,將蛋白及蛋黃分隔,供予其他廠房製造蛋糕等食物,認為工序於無塵車間展開,附以消毒技術,更加著重衛生,「產品可以好簡單,但過程可以好先進」姚慶良又提到,如要工業「進化」,除了博士、碩士等高學歷人才,更加需要高級技術人員。

陳茂波發表主題演講,認為香港與內地合作,只要互惠互利就可事倍功半。(余俊亮攝)

論壇的第二部份,以【接通內外循環 打造多元樞紐】為題,由《香港01》首席記者黃雲娜擔任主持,嘉賓包括全國政協常委、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滴灌通集團創辦人及主席李小加、香港美國商會總裁翁以登,以及《香港01》創辦人于品海。

陳茂波:與內地合作 互惠互利可事倍功半

在主題討論之前,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主題演講。他指香港與內地合作,只要互惠互利就可事倍功半;與此同時,視乎內地發展的需要,香港亦要作出改變。他以金融服務業作例子,1993年青島啤酒(0168)上市,反映内地要資金;H股上市,則代表需要資金發展的同時,也為提升管治水平;到2014年的互聯互通,是内地資本市場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向國際開放。因此香港作為風險管理中心,不單代表保險業務,同時證券市場也需要風險管理。

他又舉例,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將來南向通可以以人民幣計價買賣港股,若果未來吸引更多國際企業來港上市,並放於南向通內交易,可令流動性及估值提升,變相也吸引更多企業來港上市,同時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水平。

唐英年:香港須發揮獨有優勢

回到主題討論,唐英年表示,根據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一重要講話,香港必須發揮獨有優勢,回顧過去40年改革開放,香港相當能幹,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香港透過金融市場,為國家提供資金,透過貿易平台,作為國家對外認知渠道,並發揮高端專業服務,升級轉型。

李小加:創新方式 化解小企資金不通難題

李小加表示,多年來香港的金融改革及推進,多次滿足了中國的發展需求,例如中港股市債市的互聯互通機制,解決了境內及海外資金雙向流動及投資的難題。展望未來,認為香港的金融發展,宜探索化解中國以至世界經濟體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大金融及小企業之間資金不通的問題。

他指出其在本港創辦的「滴灌通」,正是要將國際資本,一滴一滴地輸送到內地小企業,以化解小企業資金不通難題。

翁以登:香港陷六大完美風暴

翁以登稱,香港正面臨中美關係緊張、俄烏軍事衝突、反全球化主義、新冠疫情、氣候變化、香港自己面臨的困境等六大完美風暴,前兩者香港未能控制,後四個如果香港好好處理能帶來機遇。當中疫情管控方面,香港需要「0+0」,目前的「0+3」仍會限制遊客來訪及商務活動,並非屬於正常。

他並指出,香港需要發展「兩制」,現時國際上對香港有不少負面的看法,而這些看法並不一定正確,香港應該對外展示在回歸中國後,仍然能夠有與國際接軌的制度。而在社會文化方面能夠多元化,人才才會受此吸引而來。

于品海:中、西方理解「現代化」方式大為不同

于品海就指出,中、西方在理解「現代化」上的方式大為不同,西方家國仍然以「舊語言」去論述中國,但其實中國已經能夠出口高鐵、有火箭升空、汽車出口量跳升「世二」及擁有「國產大飛機」,現今格局已非西方所想,所以香港作為中西「樞紐」,要思考如何將作為橋樑,釋出中國的「講嘢方法」。

左起:《香港01》首席記者黃雲娜、全國政協常委、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滴灌通集團創辦人及主席李小加、香港美國商會總裁翁以登,以及《香港01》創辦人于品海。(廖雁雄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