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成網絡詐騙受害人 原來受呢幾個訊息標題關鍵字所誤!

撰文:張偉倫
出版:更新:

相信不少讀者有收到網絡詐騙信息的經驗,絕大部人一看到有不明信息也會提高警覺。可是網絡詐騙個宗在香港仍不時發生,據警務處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數碼詐騙個案按年增加42%至逾1.2萬宗,涉及金額逾21億元。為何市民會上當?原是墮入電子訊息的語言陷阱!
根據Visa對包括香港在內的18個市場﹑合共6,000名成年人受訪者進行調查,發現最容易讓騙徒得手的標題,為讓消費者感到興奮的事情,通常包含「中獎」人﹑「獨家優惠」或「免費贈品」等關鍵字眼;又指出在香港消費者表示往往最容易受到「獨家優惠」吸引,其次為「點擊此處」及「限時優惠」。

不過調查亦發現另一個現象,就是原來消費者普遍認為自己對詐騙訊息有足夠警覺,反而有90%受訪者擔心朋友或家人不慎遇到潛在詐騙情況,包括收到要求驗證帳戶的電子郵件或短訊﹑銀行帳戶透支查問,及網上購物網站有關贏得禮品卡或產品的通知。

為何消費者會成為受害人?誤判資訊真實性是原因之一。調查反映出,81%受訪者僅以犯罪分子能輕易偽造的細節以辨別資訊真偽。其中46%受訪者指出,會以注意力投放在公司名稱與標誌。Visa指出客戶應透過檢查帳戶號碼,或查證他們與公司的連繫等難以偽裝的細節來識辨詐騙,保護自己免受詐騙傷害。

忽略資訊細節是另一個原因。報告指出約60%受訪者會確認資訊是否來自可靠電子郵件,並且只有47%受訪者會檢查電子郵件是否有錯字。

加密貨幣用戶更易識辨出潛在詐騙

報告亦發現,加密貨幣用戶相對更謹慎,相關用戶更擅長辨別潛在詐騙。約49%加密貨幣用戶會檢查帳戶資訊,以確認訊息真實性。

那麼如何避免自己成為受害者。Visa指出消費者在點擊任何連結前,可多花幾秒以辨識詐騙分子的語言陷井。幾個簡單有效方法,包括保護個人資訊﹑勿點擊不明連結﹑開啟透過短訊或電郵傳送的即時交易通知﹑查證資訊真偽時只撥打公司網頁或信用卡背面提供的電話號碼,及切勿隨意撥打電子郵件或短訊中提供的不明號碼。

Visa 香港及澳門區風險主管麥佰風 (Pavan Kumar Muttireddy) 表示:「在數碼優先的時代,理解詐騙語言陷阱變得越來越重要。騙徒的詐騙語言及手法越來越層出不窮,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其害。了解詐騙語言的特性有助預防全球罪案發生,而教育消費者識別詐騙語言也是我們保護消費者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