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規模大縮水 初創改道私募集資 大眾投資者何去何從|林子傑

撰文:林子傑
出版:更新:

施羅德資產管理公司(Schroders Asset Management)最近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引起了筆者的注意。他們的研究中,發現到不少美國和歐洲市場的初創企業,正加速放棄股票市場。倫敦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數量,在過去25年裡減少了60%,而美國即使在2021年IPO熱潮之後,在過去15年裡也損失了40%的上市公司。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和英國的IPO均下跌了50%以上,此後一直未能大幅回升。 還有在過去20年,美國公司IPO的平均年齡從8年增加到11年。

在收入超過 1 億美元的美國公司中,只有不到 15% 在股票市場上市。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

主要有兩種解釋。

首先,作為上市公司的成本和麻煩,跟過去比較大幅度增加了。

研究報告指出,過去 5 年英國上市公司年度報告的長度平均增加了 46%。 對於 FTSE 100 指數公司來說,他們的年度報告平均有237頁和147,000 字。上市公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滿足上市公司的監管要求。

初創公司拒絕上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私募融資(private financing) 現時已經發展為非常廣泛的融資渠道。

私募行業的規模,已從 2000 年初的 5,000億美元增長到 2023 年的 7.5 萬億美元以上。隨著這種增長,該行業可以提供初創公司的投資規模,在過去20年大幅上升,以及提供比以前更晚的發展階段融資。

相比IPO,初創公司不但可以省略上市的成本,私募投資者更能夠成為他們的戰略性夥伴,和給予初創公司的業務發展的資源。

試想想,谷歌(Google)於 2004 年IPO時,它僅僅從資本市場籌集了 2,500 萬美元。今天比較有名氣的獨角獸公司,已經能夠在市場上籌集數百億美元的資金。試問今天作為股票投資者,還有沒有機會在這麼早的階段,能投資到這些高增長的企業呢?

大眾投資者要面對股票市場的質量下跌問題

股票市場,是大眾投資者和儲蓄者退休計劃,避免自己所持現金貶值的最容易和有效的渠道。在今天來說,私募投資是大型機構投資者的專利,而非普通儲戶的投資場所。

隨著公司選擇更長時間地保持私有狀態,只關注股票市場的投資者,正在錯失全球經濟中越來越大的一部分。許多針對高增長、顛覆性行業的投資,大眾投資者都不能參與。 如果優質公司找不到上市的理由,那麼公開市場的質量會惡化和變得更大風險。這種情況若持續下去,公共股票市場的總體回報率,可能會長期因結構原因,而低於私募市場。

市場和監管機構的回應

不僅在歐洲和美國,全球公開市場針對初創企的集資能力,在近年也開始減弱。全球的市場參與者,也提出了多種形式的改革,希望復興公開市場的集資功能。

作為回應,英國和歐洲的監管機構,嘗試建立稱為 European Long-term Fund(歐洲長期投資基金)的新投資工具,和針對英國投資者的 Long-term Asset Fund (長期資產基金)。兩者都旨在讓個人投資者獲得包括私募市場在內的,更廣泛的投資機會。目前,這些投資工具的有效性,還有待觀察。

【財經專欄】馬山歸來不看岳林子傑

作者介紹:馬山資本董事總經理,資深投資人,半個媒體人。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成員,香港證券及投資學會(HKSI)董事會成員,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非執行董事,上市公司和投資基金的非執行董事。特許財務分析師(CFA)及註冊會計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