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升至7厘是「靠嚇」?  憶起前和黃大班談李嘉誠睿智|鄭昆侖

撰文:鄭昆侖
出版:更新:

港股市場接近止水(Still Water)狀況,單日大市成交甚至有時不過500億港元。正當做定期(不論是美元或港元)隨時都有4.5厘,那麼股市的相對吸引力便會大幅下降。近幾個月,不少本地基金經理的的十大持倉股包括中資石油能源股。除了高息率之外,相信即使到今天仍有人相信「去美元化(De-dollaization)」的概念。只不過,對於港元/美元投資者而言, 下注油價上升未必是很明智的。

儘管存在沙地兼俄羅斯減產因素,但是北美增產、環球需求放慢、美國息口水平高企,這些因素會壓住油價走勢。WTI期油從9月27日的每桶93.7美元,在大約一週的時間之內挫至82.8美元水平。坊間有人覺得好驚嚇,但事實上油價早在2022年6月初已見了一個大頂(當時約120美元)。即使是不少人的愛股中海油(0883)(13.10港元), 2023年的中期息已由0.70港元削至0.59港元。

戴蒙(Jamie Dimon)指出,美國利率水平有可能升至7厘。 (REUTERS)

7厘美息的環境,你準備好未呀?

近期美資銀行JP Morgan的靈魂人物戴蒙(Jamie Dimon)指出,美國利率水平有可能升至7厘。換一個角度,戴蒙的原文的意思是「如果我有機會去建議一間企業,我會這樣說,你們已否準備好7厘利息的情況嗎?(If I was advising a company, I would say, are you prepared for 7% rates?)」。

用常理去諗,7厘所指的是美國Fed Funds Rate、又或者是1年期美國國債息率。事實上,美國的新造按揭息率已高於7厘,只不過美國的房貸以定息(Fixed rates)為主流,而且有40%的房貸數目是在2020至2021年的超低息環境下鎖定了利率(來源:Black Knight)。

相比之下, 近5年香港的主流玩法是超高的按揭成數(7至9成),而且浮動息率(Float Rates)是香港的按揭主流。其實,只要動一動腦筋,便知道借了重債(又是浮息)的香港業主才是全球很高危的一群。

那當然,上述戴蒙言論並不是針對香港的住宅樓業主、又或者是香港企業。只不過,一日只要聯繫匯率制度不變,那麼港息便不能背離美息。

美國的零風險利率(Risk Free Rates)會否會升至7厘水平,相信沒有人可以說得準。只不過,假設你在2021年、甚至是2022年上半年跟大多數香港人講美國息口會升至3厘水平(今天已愈5厘),相信大多數人當時會當你「亂講一通」、又或者是「靠嚇」。

所以呢,利率這事情,還是「Never say never」。再者,作為明智的個人又或者是作風穩健的企業,在加息週期開始時有需要控制債務水平、將浮息債轉為定息債、最好是減少不必要的投資。去到今天,最好作出一些「聽落去很變態」的壓力測試(Stress Test),例如一旦樓宇按揭利息升至7厘以上,你仍能否保持流動性(Liquidity)。

李嘉誠近日發表對於新加坡、香港、AI等事宜的一些看法。(亞洲前瞻峰會2023訪問截圖)

李嘉誠的財務智慧,似乎到今天都是啱的

近日李嘉誠先生對於新加坡、香港、AI等事宜發表了一些看法。筆者的看法是,有些人和事所涉的那個大時代的思維水平,已超越我們今天這個城市的集體意識的眼界了。

無論如何,筆者時常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香港電台(RTHK)的「 傑出華人系列:李嘉誠」,當時已是前和黃集團董事總經理馬世民(Simon Murray)道出了李嘉誠的財務以及投資智慧。

馬世民原本的英文回答應該是這樣的:「One of the reasons that he (Mr. Li Ka Shing)is very successful is his timing. He buys when the markets are flat, because he has a good balance sheet. 」。

中文的意思應該是:「李嘉誠的成功之道,其中一點是其時機(Timing)的掌握。在市場沉寂時他進行投資(收購),因為其公司財務狀況一直保持良好。」。

筆者的理解是,長期而言應避免過度借貸、亦應保持正數現金流。因此,在市差的情況(通街都是血的情況)閣下才有「執平貨的條件」........

即使是今天,長實(1113)(40.7港元)以及長江基建(1038)(36.5港元)的財務狀況是處於很健康的水平。長江基建的債務比率是偏低,而長實亦很接近淨現金的水平。

【財經專欄】「侖」理講價.鄭昆侖|善恆證券策略師

作者介紹:筆者 Albert (分析員的告白 / Albert Analyst)為特許財務分析師﹙CFA﹚,從事投資行業十多年,包括買方研究分析、獨立股評分析等工作。Albert的投資(投機)理念是尋找鮮為人知的宏觀以至行業趨勢,在人群未湧入前買入「優質資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