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領袖探討危與機 香港超級聯繫人角色舉足輕重|林子傑

撰文:林子傑
出版:更新:

今個星期,全球金融機構約300名高層主管,出席了在香港舉辦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其中,超過 90 人是國際金融機構的集團主席或CEO,此比例是去年峰會的兩倍。 華爾街重量級人物—包括摩根士丹利的 James Gorman、高盛的David Solomon、和去年退出活動的花旗集團CEO Jane Fraser及黑石總裁 Jonathan Gray,也都出席了今年的盛事。

去年舉辦國際峰會的主要目的,旨在恢復國際金融機構對香港的信心,因為此前新冠疫情的限制措施,和日益緊張的中美關係及政治氣候,引發了他們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質疑。

今年,全球頂尖金融領袖齊聚香港,以「與複雜共存」為會議主題,共同探討如何適應今天金融世界的「複雜性」。

峰會中提出香港的關鍵機遇

在會上,中國證監會副主席王建軍承諾,全面支持香港資本市場發展。 他宣布計劃推動香港作為首次公開募股(IPO)中心,並讓內地企業更容易在香港上市。 中國證監會計劃於不久的將來,在香港推出政府債券期權(options)。

貝萊德全球客戶業務主管Mark Wiedman表示,從長遠來看,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必須成為全球投資組合的一部分。 他更認為,近年中國重大政策的改變,會使個人儲蓄,從房地產和銀行存款,轉而投向更多元化的資本市場。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王建軍。﹙廖雁雄攝﹚

峰會中提出金融市場的關鍵風險

瑞銀集團董事長 Colm Kelleher 表示,下一次金融危機,很可能在影子銀行(Shadow Banking) 的領域爆發,近年私募基金和其他非銀行機構向企業和消費者大規模的放款,令他非常擔憂。

德意志銀行執行長 Christian Sewing 表示,他最擔心的是地緣政治升級,他認為現時任何新增的地區衝突,都可能導致資本市場的大調整。

橋水投資公司聯席首席投資官 Bob Prince 警告說,市場「低估」了西方貨幣緊縮政策在達到對抗通膨平衡之前,將持續多久。

Citadel 創辦人 Ken Griffin 認為,去全球化存在重大的不確定性,極有可能導致通貨膨脹重燃的風險。 他敦促人們應該繼續投資中國,也認為現時沒有人能夠掌握及理解後全球化世界的不確定性。

結語

筆者認為,全球很少有組織能將本次出席嘉賓的陣容聚集在一起,證明香港金融管理局擁有實現此目標的全球影響力。

許多參與的國際金融機構,在大中華區都擁有龐大的業務,從他們參與此投資峰會的踴躍程度,可見他們並沒有放棄此地區的計劃。但在今天的中美關係和地緣政治環境,平衡多方的持份者,變得極度複雜和困難。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繼續充當中國與西方之間的超級聯繫人角色 (Super Connector) ,在未來數年都十分關鍵。筆者也發現,相比去年,今年西方傳媒對投資峰會的報道變得比較中立及正面。在當下,政府財金官員、本地金融業界參與者和行業協會,都應共同努力發揮香港的獨特角色和影響力。

【財經專欄】馬山歸來不看岳林子傑

作者介紹:馬山資本董事總經理,資深投資人,半個媒體人。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成員,香港證券及投資學會(HKSI)董事會成員,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非執行董事,上市公司和投資基金的非執行董事。特許財務分析師(CFA)及註冊會計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