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擬要求銀行每年至少用貼現窗一次 應對危機消除標籤效應

撰文:顧慧宇
出版:更新:

外電消息稱,美國監管機構計劃推出要求銀行每年至少使用聯儲會貼現視窗一次的方案,旨在確保銀行為困難時期做好準備,並消除貼現窗口「標籤效應」。

據《彭博》報道,這份由貨幣監理署、聯儲會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閉門起草的提案是對去年地區銀行危機的最新回應。這場混亂暴露出幾家銀行甚至沒有設置好在必要時迅速從貼現視窗借款的操作。

美國監管機構擬要求銀行每年向貼現窗尋求資金一次,冀確保銀行擁足夠資源應付短期資金外流。(資料圖片)

為去年地區銀行危機的最新回應

貨幣監理署代理署長Michael Hsu表示,監管機構將提出的改革旨在確保銀行為存款突然外流做好更充分準備。他指出,操作上銀行必須借入1億美元,希望確保銀行有足夠資源應對五天內出現的任何形式的資金外流,特別是與無保險存款相關的,還尋求消除貼現窗口「標籤效應」。

在去年3月矽谷銀行等多家中型銀行倒閉後,加強銀行流動性支持成為美國監管機構的優先事項。自那以來,政府一直呼籲聯邦住房貸款銀行(FHLB)促使銀行在極端壓力時向聯儲會的貼現窗口求助。

自美國聯儲局於1913年創立以來,從貼現視窗借款往往帶有「標籤效應」。 聯儲局本身在其歷史上長期不鼓勵從該工具借款,銀行也不願使用該工具(表面上是為瀕臨破產邊緣的機構使用),因為擔心投資者會將其視為運營疲軟的跡象。

港銀多次透過貼現窗向金管局尋求資金。(資料圖片)

港貼現窗也有「標籤效應」

而事實上,本港受美國加息周期影響,港元拆息持續高企,港銀去年也多次透過金管局貼現窗拆借資金,今年1月以來貼現窗已三次放水共10億港元。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表示,銀行不需要擔心所謂的「標籤效應」,在有需要時可隨時使用金管局各類流動資金安排,包括貼現窗。貼現窗是金管局其中一項常設港元流動資金安排,目的是促進銀行同業支付系統暢順運作,銀行可按其運作需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