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友岸外包」孤立香港 美斯事件啓示 中港唇齒相依|林子傑

撰文:黃捷
出版:更新:

筆者祝讀者們龍年身體健康,龍馬精神、萬事勝意!

過去一周,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在《金融時報》上發表一篇題為“It pains me to say Hong Kong is over”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

曾被視為中國的好友、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董事長的羅奇表示,香港已經玩完,他將香港的「崩潰」歸因於本地政治、中國的結構性問題和中美緊張局勢的惡化。

我想針對該文章中美緊張局勢的惡化對香港的影響,分享一下我的拙見。羅奇表示隨著中美緊張局勢日益惡化,美國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 運動給香港的盟友和商業夥伴施加了壓力,要求他們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我認為最近的美斯事件,已經證明了香港特區與中國有著牢不可破的唇齒相依關係。作為一個商業機構,假如你不尊重香港特區,你就是不尊重整個中國市場。 儘管我們還不知道Tatler Asia和國際邁阿密之間的合約條款細節,但我不認為國際邁阿密或美斯能預計到他們對香港球迷的不尊重,會導致整個中國內地市場的抵制。美斯事件其實對香港的國際商業夥伴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提醒,參考國際球星在FWD賀歲杯期間對香港球迷和市民的認真和熱情態度就不難看出來。

從去年11月舉辦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和今年初舉辦的亞洲金融論壇的出席情況來看,現時很少有國家、跨國公司和金融機構願意放棄大中華市場,而香港特區仍然是進入這市場的首選門戶。在今天中美關係和地緣政治環境下,平衡多方的持份者,變得極度複雜和困難。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繼續充當中國與西方之間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在未來數年都依舊十分關鍵。然而,我們必須提醒我們的合作夥伴,他們不能期待繼續在香港發展業務的同時,損害我們的利益或對我們有不公正或不平等的對待。

香港要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及留住人才,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繼續創造高增值和有影響力的職位。根據筆者及業界朋友的觀察,有不少金融機構、顧問公司和跨國企業將總部和高級職位遷往香港以外的地區後,我們地處香港,仍然慣性地為這些企業提供新的業務和投資。在新的地緣政治環境下,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是政府、半官方機構和一些公共企業,是否應該多支持本地企業、那些願意在香港投放資源、以及對我們有戰略價值的企業呢?

【財經專欄】馬山歸來不看岳林子傑

作者介紹:馬山資本董事總經理,資深投資人,半個媒體人。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成員,香港證券及投資學會(HKSI)董事會成員,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非執行董事,上市公司和投資基金的非執行董事。特許財務分析師(CFA)及註冊會計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