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TA2卡牌遊戲《Artifact》過份吸金惹抨擊 網民戲稱為Pay to Pay

撰文:林卓恆
出版:更新:

有留意DOTA或卡牌遊戲的朋友肯定知道《Artifact》;一隻本來受到廣泛期待的網路卡牌遊戲,卻因為經營方(Valve)過於進取的收費政策,招致大量抨擊和不滿。

《Artifact》由Valve請來傳奇級卡牌遊戲設計師Richard Garfield(李察·加菲)攜手合作,製作DOTA2主題的卡牌對戰遊戲;如果你不認識Richard Garfield(李察·加菲),那麼你真的是「好打有限」了:事關全世界最受歡迎(沒有誇大)的集換式紙牌遊戲《魔法風雲會》(Magic: The Gathering)正是由他所設計。因此《Artifact》可說是兩個活著的傳奇聯手合作,不論是DOTA玩家還是卡牌遊愛好者事前都對《Artifact》充滿期待。

-->ToySoul 2018 亞洲玩具展 網上預購電子票 點擊連結 <-- (只支援手機購票,過程中需以電話號碼確認會員身份)

但是遊戲在上月中正式推出之際,卻因為遊戲的收費系統太過「吸金」而受到大量批評:

在reddit等外國討論區已有大量關於《Artifact》吸金的討論。https://www.reddit.com/r/Artifact/comments/9y2m7y/do_not_buy_this_game_if_you_dont_agree_with_this/

簡單地說,玩家首先需要用20美金來購買《Artifact》遊戲本體,而遊戲中的卡包需要另外付金錢購買(抽卡),最離譜是實際遊玩各種對戰模式時還要另外付真錢(平均1到2美金一局)來購買入場券,就像打街機每局都要入錢一樣。(休閒模式不需入場券,但是無法換得新的卡牌。)

一般來說遊戲收費不外One-pay一次過買斷、Subscription月費,又或者Free to Play但遊戲內另有收費元素;而一般買斷制又或月費制的遊戲,通常就不會再另外有付費道具,就算有也通常和遊戲內容或進度無關的項目如外觀、坐騎等;像《Artifact》這種遊戲本身要收費,遊戲內容另外以抽蛋形式出售(卡包),然後還要像街機入credit一樣付錢才能進行遊戲的收費模式,就算不是創先河也肯定是稀少例子,難怪反彈如此大了。

更有不少玩家戲謔《Artifact》的收費模式是比F2P(Free to Play)更進一步的「Pay to Pay」。

面對大量評擊,Valve方面亦已迅速作出對應,表示會在將來的版本中作出對應處理,已承諾玩家可以免費和朋友遊玩原本需要付費的專家輪抽模式,而在上月底遊戲亦已實裝了將多餘的卡片兌換成入場券的回收系統。只是這樣似乎仍不足以挽回之前累積的負評,遊戲目前在Steam的評價仍然是「褒貶不一」。

事實上遊戲的設計普遍受到肯定(畢竟出自大師之手),抨擊主要針對Pay to Pay模式;因為太急功近利使得一隻本應受到更多認可和有更多人參與的好遊戲,變成一件花費得起的玩家專屬的奢侈品,無疑是一件可惜的事情。不過以目前Valve的對應,似乎短期內都不打算在收費模式上讓步了。

《Artifact》的Steam商店頁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