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問題不容忽視 伴隨疼痛感影響患者生活

撰文:專科醫生
出版:更新:

隨著本港人口老齡化,骨科問題或有增無減。本身患有銀屑病的艷貞,早年因發現腳部關節疼痛,其後經抽血診斷後確診為銀屑病關節炎。她憶述,關節最痛的時候,試過上落樓梯都有困難、手腕痛到無法拾起牙刷,但子女當時年紀尚小,不想讓他們過份擔心。因此,艷貞將所有的痛楚都自己扛下來,導致她的情緒亦逐漸出現問題,需要見心理醫生和精神科醫生。

造成關節炎的原因除了可能與銀屑病有關之外,退化性亦可能導致。香港風濕病基金會教育委員會主席、風濕病科專科馬繼耀醫生指,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關節炎(生骨刺),由關節軟骨損傷所造成,通常在45歲以後發病,每三個60歲以上的人就有一人出現症狀。

馬醫生解釋,由於關節互相磨擦,導致形狀與排列改變,骨骼末端增厚,軟骨及骨骼碎片散落在關節腔內造成疼痛、發炎及僵硬。好發位置常見在肩膀、脊椎、手肘、髖關節、手腕及手指、膝蓋及腳踝及腳趾。一旦患者的運動量增加時,會令病情加劇,休息即可緩解。他續指,受影響關節以疼痛和壓痛為主,偶爾會伴發關節週圍軟組織腫脹,活動時關節有摩擦而產生的雜音,嚴重者發生關節變形。

左起: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姚先生,艷貞及香港風濕病基金會教育委員會主席、風濕病科專科馬繼耀醫生。

坊間常見的迷思,會認為「關節炎是老化過程的一種正常現象」,以及「沒有辦法消除關節炎」。馬醫生解釋,關節炎會影響所有的年齡層,它並不是單純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而且可以採取許多步驟來解除關節炎的疼痛與發炎。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教育委員會主席、風濕病科專科馬繼耀醫生(右一)指,關節炎會影響所有的年齡層。

馬醫生提醒退化性關節炎的病友,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對會增加關節負擔的動作或活動,如彎腰、爬樓梯、爬山、提重物、走遠路等,則應盡量避免。所有活動都以不會令到局部關節更為疼痛為取捨原則。另外,平日儘量避免關節溫度過低,在適當時候可自行對關節作治療,例如用四十五度攝氏左右的溫熱水浸敷患處等,都可以舒緩患處的痛楚及僵硬程度。

適逢今年為香港風濕病基金會成立二十一周年,早前舉行「重見‧重連 2022風濕同樂日暨香風濕病基金會20週年閉幕典禮」。典禮上除了頒發獎項予熱心義工外,亦有醫生及職業治療師分享關節炎及護理小知識。

基金會主席李家榮醫生在典禮歡迎辭中提到,慢性病或骨科問題未來或有增無減,例如:風濕病。要把握治療先機,需要提升大眾對相關疾病的認識,以及了解患病後的復康方法,為改善生活質素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