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失先夫遺言走不出悲傷 善別輔導找回人生方向:原來我很強大

撰文:陳芷慧
出版:更新:

2017年,Flora丈夫選擇在家中安辭。然而,去者善終,卻忘了留者的善別。「我尊重丈夫在家離世,但亦因如此,我不知道他身體狀況,我沒有預料那天他會離開。」丈夫走了以後兩個月,處理好一切後事,一個人在家裏,她才真正意識到發生了甚麼事,往後就只有她一人帶着孩子生活。從丈夫患病擔當照顧者以來,她忽略了自己,更加忽略了面對丈夫的死亡。「直至他2017年時情況突然轉差,我才意識到他會死。只是一個多月時間,沒充份心理準備。」,「如果從頭再來,我會想與丈夫更多談論生死。」死亡的忌諱,結果為喪親者帶來更深的傷害。

丈夫離開的那天早上, 不斷在她耳邊細語,說了幾小時。但他聲音弱小,她聽不清楚。她就一直困在這個問題上,甚至欲找靈媒,究竟丈夫說了甚麼?她就像走在沙丘中,每走一步都被扯着腿,又陷下去。「我背包每天都袋着醫院給我善別輔導的信件,那封信都霉爛了。我知道有天我要需要尋求幫助。」後來,她接受善寧會的善別輔導。

社工曾說喪親者一般在兩年後可以走出來。兩年,就像一個可盼望的日子。「去到兩年嘅嗰一日,我覺得自己已經去到另一個階段。」那份傷痛不會有天消滅,但兩年的期盼至少讓她踏出與傷痛共存的第一步。她重整丈夫的遺物,走出去面對外面的世界。

Flora丈夫是一位有名的建築師,社區中都擺放了他設計的公共藝術。訪問那天,Flora帶我們到荃灣海濱公園,重遊丈夫為康文署「樂坐其中」設計的座椅,設計意念來自他們家庭的回憶,亦寄語太太與兒子能夠「轉化」,帶着期盼迎接未來的生活。「這個計劃設有限期,不會永久在這裏,所以我常會帶兒子過來,要學會珍惜,這不是永久存在,而且是爸爸留給他珍貴的回憶。」

善別輔導:

喪親者若不處理好哀傷的情緒,容易患上情緒病,需要更長的時間適應過渡。善別輔導中輔導會協助個案人疏理思緒,重整親人過世前的生活點滴,提供合適紀念方法和鼓勵他們抒發哀傷情緒。傾談以外,亦會與個案人進行放鬆練習,寫信或寫日記,見面後予設計一些功課予個案人完成,有助她們面對自己情緒和狀況,令她們重新定位,找到人生方向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