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男孩.影評】有意義電影不一定沉重 在於正面帶出歧視反思

撰文:羅偉強
出版:更新:

如果單看預告片的話,你大概會把《奇蹟男孩》想像成一個勵志又催淚的故事,而事實亦的確如此。但在勵志與催淚中,電影展現出與想像中不同的設計,令這部暖心之作充滿驚喜,在主旋律中不斷變奏令它保持新鮮感,在正向勵志中不失反思點。

天山有缺憾的人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大努力去獲得認同。

醜男孩在學校被歧視,慢慢在家人的鼓勵中,與找到少有願意接納他的朋友下,慢慢重抬自信。預告片已清楚告訴大家電影的脈絡,但電影細心之處是雖然醜小男孩Auggie是主角,講故事並沒有只圍在他身上。相對Auggie一人,《奇蹟男孩》更著重表達各配角的完整性。Auggie很不幸,但世界並非只圍著他打轉,他身邊的人同樣有各種困難需要面對。所以《奇蹟男孩》感動人的地方不只是局部性的集中在Auggie身上,而是完整性地在Auggie身邊的人身上。

電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未必是Auggie本人,而是他身邊的天使們。

受害者的家人同樣痛苦

電影中除了主角外,花了比較多筆墨描繪的角色還有姐姐Via、Via的最好朋友Miranda、Auggie的最好朋友Jack Will。這3個角色在電影中各有以自己為出發的視覺帶出的小故事。其中Via的故事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弟弟出身不幸地天生崎型,父母的愛與關懷全落在這個小兒子身上,本來萬千寵愛在一身的Via雖偶有感到不公平,但明白到自己家庭已經不能再受到衝擊,總是默默做好自己,不令家人為自己感到憂心,是一個很堅強亦很討喜的女孩子。《奇蹟男孩》其中一幕最令筆者感動的就是Via與婆婆對話的部分:「Auggie身邊已經有好多天使,佢已經足夠,所以我要好好愛你。」感動到呢!弟弟雖然有先天缺憾,但家人的愛都放在他身上,相反Via卻因弟弟而被忽略,每個人都想自己被需要、被尊重、被關懷,Via在婆婆過世後就好像孤身一人。有時受害者未必是最痛苦,因為他們總能獲得最大的關懷與同情,反而他身邊的人可能會常受到忽略。Via如是,他們的父母亦如是,或甚的是Auggie身邊一些不起眼的同學亦可能如是。

《奇蹟男孩》出色之處就是編劇、導演不單單把重心放在Auggie身上,而是把身邊人的心境都呈現出來,令這件事更加立體。情況有如今年大熱兼大受好評的港產片《一念無明》,作為精神病患者的余文樂固然可憐,但照顧他的爸爸、自己本來的未婚妻同樣有可憐之處。《奇蹟男孩》中姐姐Via固然著墨最多,另外,媽媽為照顧Auggie即時放下論文,爸爸每天接送兒子,還要小心處理家人的情緒,每一個都非常不容易。把這些面向用不多的篇幅與鏡頭清晰帶過,是《奇蹟男孩》好看的地方。

在香港的教肯制度下,加上父母多半要工作沒時間照顧孩子,像Auggie這種有外表缺憾的人,相信很難活得開心。

《奇蹟男孩》過於正面 香港不會有樣的老師與校長

《奇蹟男孩》通過建立如此的整體性表現方法,令電影的感動位更多更立體,凡事都有兩面,若果只單從Auggie的眼球去看世界不免會單調及偏頗,同時亦通過Auggie的經歷帶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Auggie的父母對孩子不離不棄,並且循循善誘,發掘Auggie的專長並讓他建立自信。學校的老師、校長嚴懲歧視並發起欺凌行為的Julian。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方面,都為Auggie建立一個有利的環境去拾回自信。但當然,亦有人可能會懷疑現實中是否可以如此完美?戲中除了Julian的父母外,每一個成年人都是天使。而現實中的欺凌行為可能更誇張,牽涉更多人;願意伸出友誼之手的人未必會如此多;成年人可能比孩子歧視、欺凌得更過份。簡單而言就是有點不真實。特別是生於香港這個冷漠的城市,戲中的情節會讓人覺得過度正向。而事實上,早前爆出的何福堂小學欺凌事件,校方就以息事寧人的態度處理,更堅稱學校沒有欺凌事件。即使受欺凌的軒仔耳膜受損,即使一個小一小朋友受欺凌到不願上學,校方卻只顧自己的校譽名聲,向軒仔家長稱:「冇證據、冇證人,可能係你個仔自己整親。」,實在令人失望香港教育墮落如此,亦令人覺得《奇蹟男孩》過於美好。

但世界已經夠黑暗了,又何妨在電影中添加些正能量呢?近年香港的「最佳電影」都是黑暗的社會向電影,連今年「金馬獎」大殺四方的《血觀音》、《大佛普拉斯》都是這種類型。然而,這些電影愈看愈沉重,雖然會有得著。但有時候不如來一套《奇蹟男孩》這樣的電影,正向、窩心同時有意義、有得著。

更多《奇蹟男孩》劇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