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見人心】導演親自創作裝置藝術 猿男行為藝術家真係專家

撰文:施玲玲
出版:更新:

入圍今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瑞典電影《方寸見人心》(The Square)以一幕幕黑色喜劇寸盡人性和當代藝術,早前在第70屆康城影展勇奪最高榮譽金棕櫚獎後,下周將衝擊奧斯卡,跟智利《神奇女郎》、俄羅斯《當愛不見了》、黎巴嫩《The Insult》和匈牙利《夢鹿情緣》爭獎。
電影圍繞美術館館長基斯頓展開,觀眾看着他作出一個個錯誤決定,最終交叉織成大網,其中儼然就是信任二字,還加插不少對社會階級觀念的諷刺和踩界的藝術,劇情看來荒誕,原來不少都是真有其事。

「這個廣場是信任和關懷的殿堂,在裏頭,我們有同樣的義務和權力。(The Square is a sanctuary of trust and caring. Within it we all share equ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劇照)

1. 「The Square」裝置藝術真實存在

《方寸見人心》男主角的設定是大型美術館館長,以他作為社會「上遊」人士反映當代藝術的價值,是否放在藝術館中就可以稱為藝術品?當中最出位的展品要數跟戲名一樣的「The Square」,用一個4x4平方公尺的方格引發深思。其實這個藝術品不但在真實存在,更是導演魯賓奧士倫(Ruben Östlund)跟監製2015年推出的作品,因為見到瑞典階級分裂漸趨嚴重,希望藉作品提醒大眾應彼此互相信任,今時今日仍在北歐地區持續展出。

幫定唔幫,that's the question!(劇照)

2. 小心提防扒手

電影一開初因為基斯頓在上班途中撞見慌忙逃跑的女性,在另一名途人要求下才不得已駐足幫忙,替對方趕走暴力男後基斯頓本來對做了「好事」感到飄飄然,卻隨即發現身上的手機和銀包都不翼而飛,意識到自己誤中扒手陷阱的他深深不忿,在不少觀眾看來,這個引發後續故事的橋段可能只是刻意為之的引旨,甚至懷疑現實中要具備何等高超手法才能成事,其實事發經過同樣是啟發自導演的親身經歷。

行為藝術家Oleg演出一幕,相信觀眾都不禁一起屏住呼吸。(劇照)

3. 猩猩行為藝術家真係專家

《方寸見人心》片長足足151分鐘,幸好全片走黑色喜劇風格,探討人性儀題仍尚輕鬆,其中氣氛最緊張必屬晚宴一幕,美術館邀來行為藝術家Oleg演出,場面卻一發不可收拾。戲裏的「人形猩猩」嚇懷一眾衣服華美的到會者,戲外飾演該角的Terry Notary正是荷里活猩級代表,他曾以動作捕捉技術(Motion capture)演出《阿凡達》、《猿人爭霸戰》系列和《哈比人》系列等電影,難怪演起猿男藝術家毫無違和感。

而相關情節則是受俄羅斯藝術家Oleg Kulik啟發,他過去常帶有暴力、情色、倫理道德的極端作品引起爭議,他曾在90年代以「Artist-Animal」概念創作行為藝術品,一次扮演狗的時候甚至咬傷了觀眾而受到議論。

問問自己,換了是你應走左邊還是右邊。(劇照)

4. 導演玩出事?

導演魯賓奧士倫在電影中透過藝術展現人性,現實中的他也樂此不疲地玩這個遊戲,他去年攜《方寸見人心》在多地電影節進行放映會,為了展示自己對觀眾的信任,魯賓奧士倫每每都會在放映前把銀包和電話放在戲院內然後離開,由多倫多、洛杉磯玩到斯德哥爾摩都相安無事。

直至在紐約電影節,他回到場內赫然發現財物已失蹤,有觀眾報料指見到一名穿紅色毛衣的女士拿走了,令魯賓奧士倫相當震驚和失落,其後群眾自發募款向他賠償,他拒絕觀眾好意,有趣的是最後竟是憂心的公關小姐為安全起見提前收走財物,雖影響了魯賓奧士倫的計劃,多方的不同反應卻意外跟電影描繪「集體責任」(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的概念呼應。

表面看似要乜有乜的基斯頓坐在「YOU HAVE NOTHING」前一幕,已仿佛有千言萬語。(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