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一號.影評】談政治就不應談愛情?

撰文:李偉民 01撐場
出版:更新:

電影界怕碰政治題材,如榴槤般,喜歡的人大讚,不喜歡的人大罵;投資一部電影,動輒數百萬,誰會喜歡只有一半觀眾入場。今次,有一位甘願冒虧蝕的有心投資者,就是文化人石中英,他對「港產片」的愛護,正是許多「搵真銀」的業界所沒有的,所以落筆時偏心是應該的。編劇和導演是城市大學教授趙崇基(Derek Chiu),除了電影,他還會發表文章,不管你同意他的觀點與否,但是相信亦能感受到他這知識分子的堅持。
撰文:李偉民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中英街一號》劇照)

在香港百年歷史中,發生了兩次重大的群眾事件:一次是1967年的「六七抗英」,另一次是2014年的「佔中行動」,兩者對香港的政治發展影響深遠。電影《中英街一號》借用兩男一女的三角戀故事:「有錢仔」愛上女學生,但她芳心暗許的卻是參與群眾運動的一個窮家少年。盧鎮業、廖子妤和游學修都演技出色,故事帶點「前世今生」:在1967年跟2019年。三人身旁的父母是另一批甘草演員,盧偉力出演少女的父親,林漪娸出演其母,表情真摯,觸動人心;演技過火的是覃恩美,她演媽媽非常誇張,故意搶鏡,影響電影的低調風格。不過,大時代,小故事,同樣吸引。

(《中英街一號》劇照)

一面看電影,一面感受導演的「力求中立」:在兩次政治事件中,各方勢力都通過演員的對白,好的讚一句,壞的也有一句;大家有對亦有錯。導演還在暗喻:在任何大時代,人是最可悲的,既受到命運的支配,也受到時空的傷害,到底是罪有應得,還是白白上了刑台?導演多次用了貓狗來表達在不安的年代,人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一般觀眾如果對政治不熟悉,必然想從電影中探究下列五個問題:

1. 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政治的真相是什麼?各方勢力的真面目是什麼?
2. 抗爭者要挑戰法律,到底他們的道理是什麼?多少是對的?多少是錯的?
3. 當權者的處理方法,多少是合理?多少是不合理?
4. 當面對社會的不安,無辜老百姓的取向又是什麼?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
5. 事情發生了,往後我們的社會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當然,沒有人期望電影就上述問題長篇大論;不過,看《中英街一號》時,感受到說書人在很多議題上都是「欲言又止」,或是「顧左右而言他」(青原惟信禪師很玄虛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也用到了),到底是創作人手下留情?還是想告訴觀眾:「你們自己思考吧。」或是重點在無奈的愛情故事?

(《中英街一號》劇照)

因此,在不明確的情況下,觀眾各取所需,猜度說:「A應該代表B,C就是代表D……」但是,在電影的浮光掠影下,觀眾始終無法取得「知情權」的滿足感,於是在某程度上,尚是「亂世情鴛驚夢散」的少男少女愛情故事。而政治則變成愛情故事的「配菜」;對於喜愛政治電影的觀眾,必定依然「口渴」。

今天人們不想論政,而《中英街一號》的出現,代表着勇氣,它刺激了一個話題,一線燃引,讓觀眾在散場後有更多討論,尋求答案。也許《中英街一號》這套政治電影,沒有想像中波瀾壯闊,但起碼叫我們重拾歷史的一鱗半爪,牽動內心求知的「得寸進尺」。《中英街一號》雖然不算透徹,但是團隊追求理想,要給它Like(當然電影值得一讚的還有佈景、服裝和道具的認真,連帶對白也力求回到60年代,例如「清閒」當時叫「靜局」、「報紙」叫「新聞紙」);而香港的電影歷史,絕對會感謝這一套在2018年,曾經在大阪亞洲電影節取得Grand Prix大獎的作品!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中英街一號》」】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