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錦添首次於香港舉辦個人展覽 大談本地電影圈問題:信心唔夠

撰文:朱奕錦
出版:更新:

葉錦添(Timmy),集服裝、視覺藝術、電影美術創作等於一身的藝術家,在2001年,憑藉電影《臥虎藏龍》,斬獲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有關他的「葉錦添:藍 — 藝術、服裝與記憶」正在HKDI Gallery展出,這是葉錦添首次於香港舉辦的個人展覽。

這天午後陽光正好,Timmy以一身黑色裝束亮相,一頂反轉戴的報童帽,加一條淺色頸巾作裝飾,鼻樑上架着一副銀色框眼鏡,周身散發着藝術氣息。今次Timmy作為嘉賓,同一班浸會大學的學生分享創作心得,講起世界各地學生的不同,他直言:「亞洲學生比較怕醜,歐美的學生對電影好似接近小小,亞洲學生好似有啲想像電影,想像電影係乜嘢,做起上來冇咁輕鬆,我覺得歐美學生比較輕鬆,即係拍起片上嚟就好多意見。」

眼光獨到並非易事:唔係天才可能一世都做唔到!

電影源於生活,電影拍的就是生活,如果對生活一無所知,怎麼可能拍出好的電影?眾所周知,Timmy在美指方面的造詣很高,要做好這項工作,最基本的是,要留心生活中的大小事務,善於思考。Timmy說:「你要好細心,咩都要關注,譬如你點解會咁着(衫)?點解會咁坐?點解用本簿而唔係電腦......好多嘢你會發覺佢喺戲劇裡邊出嚟係唔同咗意思,其實學嗰個language。譬如80年代,中國人出嚟,有咩特色,令你一睇就知佢喺中國出嚟。」同時,對顏色要敏感,空間如何擺設才是「靚」,Timmy坦言:「單係『靚』一個字已經好複雜,如果要professional係唔止靚,仲要有dramatic,係啱drama嘅,甚至點樣令啲演員走位去增加佢哋兩個嘅關係,因為好短,電影企位要合乎劇情,究竟應該喺邊度講嘢?同一句對白佢哋喺呢個房講又得,或者好多人行埋一邊講,成件事都唔同嘅。我哋做得叻嘅話,做到令演員自己感覺到佢會點坐,呢個係我哋做得最多嘅嘢。」不過,想要擁有獨到的眼光,並非一朝一夕,但也未必是歷時長就可以做到,「你係天才就唔使好長(時間),如果唔係,可能一世都做唔到。呢樣嘢係好講緣分,有啲嘢你努力都冇用嘅,因為佢係有小小唔可以量化嘅嘢。」,Timmy笑謂。

想要入行做美術指導絕非易事,知識儲備要好全面,Timmy說:「譬如60年代,個男主角攞包煙係咩煙?咩人先食呢種煙?好複雜。咁嗰個角色係佢平時食嘅煙,定係佢臨時攞包煙,個戲都唔同咗。」(葉志明攝)

香港警匪片影響力巨大   Timmy建議香港電影要去搵市場

過去,香港電影受到眾人追捧,對整個亞洲甚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力,警匪片絕對是經典之一,著眼現在,似乎大不如前,不過Timmy認為現在的警匪片依然出色:「香港有一班好似杜琪峰、劉青雲嗰班演員,佢哋已經set up一種……歸根究底嗰個根源可能係響嗰度學習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嘅嘢,開始去咗快節奏、複雜的人際關係,同埋計算得好精準,節奏好快,世界好壞,但係有一班英雄,成日都係呢幾件事,幾乎每套戲都好睇嘅,但佢哋個模式已經好成熟,《無間道》有啲唔同,你唔知個主角係忠定奸,即係佢係多咗呢樣嘢,已經影響力咁大,亦都影響到美國,呢啲咪變咗香港真正企得住嘅嘢,《英雄本色》都係咁,全部鬼佬都學緊打槍。」對現在的香港電影,Timmy也道出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市場要去搵,即係香港仲係諗緊香港市場,因為以前嘅香港市場都唔止香港市場,都有東南亞,我覺得唯一方法係你拍出人哋想睇嘅戲,冇乜招數。但係香港有好多技術明星,某個方面,香港電影都幾強,但係要睇下可唔可以拍出一啲冇凈係香港人睇嘅戲。」

Timmy說拍戲就是槍林彈雨,可能突然之間要即刻解決問題,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而且EQ要高,持久力長,長時間離鄉別井,真的只有電影人可以做到。因為數幾個月的時間都是住酒店,酒店房也成為一個特別的地方,「啲衫掛喺檯上方,跟住擺一疊韓片喺電視機側邊,跟住仲有個電飯煲喺個柜桶入面,周邊有兩個喼都係公仔麵。」如果要「生活」好難。Timmy續指「林青霞、張曼玉嗰陣時,自己本身已經好好條件,但每日喺個路邊等飯盒,你都要咁,冇辦法。但而家啲明星好似就變得好唔同,自己喺自己架吃嗌,好多助手,乜都有。」(葉志明攝)

Timmy建議多睇國外電影making of   鼓勵電影人大膽創新

一套好的電影,無論台前幕後都非常重要,對於製作技術層面,Timmy也表達自己的建議:「最老土嘅方法,就係睇戲,睇完戲記低晒你鍾意嘅嘢,跟住睇making of,呢個最快,因為而家嘅making of拍得好好,因為外國佢想你買佢啲技術,所以佢一路教你點拍。工業化嘅市場競爭係去到一個位,應該係大家點樣攞到機緣做創新嘅嘢,但呢個亞洲好似唔知嘅。不過要做到創新好難,大概有99%嘅電影都follow緊嗰個技術進展,譬如而家開始搞恐龍,我就再拍恐龍,咁我就唔使做嗰個創新,因為創新可能要3、4倍budget,同埋人力、物力、時間、失敗度…...所以邊個夠膽去做創新,邊個就有可能贏,有可能輸,但變咗有可能贏。」

內地現在花好多錢去買別人已經用過的技術,因為這樣預算才夠,Timmy說:「咁樣出嚟人哋點會覺得你好睇,你都冇新意,咁多中國嘢,而家都冇一套譬如話功夫片咁掂,功夫片再加外國嘅技術,其實可以搞到一啲人哋拍唔出嘅嘢,咁如果你有創新度嘅話,你咪贏囉。」(葉志明攝)

時下影視界流量當道   本地劇集缺乏對梳化服重視

在電視劇方面,無論古裝定現代劇,內地很多都很注重梳化服、道具、佈景等,但反觀香港,在這方面似乎關注度不是太高,對此,葉錦添笑言:「我覺得都係觀眾少。而家個社會同以前唔同,或者係同而家有啲人仲諗緊嘅嗰樣嘢唔同,係流量決定,流量ok即係話觀眾多,觀眾多即係有預算,啲投資人會去投資,跟住做靚啲衫,觀眾鍾意睇,香港可能仲未搵到個方法。」

Timmy講述80年代之所以這麼多明星,是因為有很多好的電影,拍得認真的有很多,他亦指出現在內地拍戲的問題:「佢哋好大budget,但係啲戲唔好,就變咗冇明星。香港嗰個優秀傳統睇下認真拍戲嘅嗰班導演會唔會繼續支持,將啲明星又重新塑造,因為明星好緊要,而家啲人認明星,但就唔好太多偶像,一去到好商業,就全部變咗偶像,就冇人做戲,全部都係騷出嚟。」(葉志明攝)

時代變遷更需跨界藝術   Timmy斥不應只看評論放棄睇戲

葉錦添集攝影、服裝設計、美術指導等於一身,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跨界藝術家,這對電影來講是否都會有很大影響呢?Timmy自覺不然:「因為而家呢個年代商業嘅模式唔同咗,以前有製片廠,所以佢一定係做電影,但而家變咗各種嘢都有可能,但電影只係一個好似以前發展咗出嚟嘅方法,然之後有好大嘅歷史背景,其實唔係好大,都係100年。其實我哋呢一代就係電影呢一代,好相信電影,所以你發覺我哋有個特色,就係對電影好有理想,同後邊嗰班人唔同,因為你又唔可以攞住你呢一代嘅諗法去話『點解你哋冇理想?』因為我睇到嘅嘢同你睇到嘅嘢唔同,但我自己都尚可,因為我會keep住去feel佢哋嘅嘢,咁變咗而家已經去咗一個光係電影係唔夠嘅時代,因為冇人,你講個大道理,我仲要入電影院去睇你個大道理,可能係一個氣氛,可能係一個諗法,可能係一個佢鍾意嘅嘢,分散嘅嘢,就唔係話以前我做咗一個經典,我影響晒所有人,唔係嗰個世界。」

不過,這種變化對電影造成傷害亦或進步,便要取決於電影的類型:「而家其實過渡緊,電影在慢慢變成一種娛樂,冇人要去戲院睇一齣歌劇,以前有呢種人,但而家歌劇都要夠娛樂,佢哋先會入嚟睇。譬如賈樟柯,以前我哋嗰個年代,可能會因為佢係一位藝術導演,千方百計去睇佢嘅戲。而家回到比較嚴肅嘅電影,一樣更災難的嘢,就係每個人都分析呢啲電影,嗰啲人都唔去睇電影,呢個先係最恐怖,呢個同Steven Spielberg講嘅『而家冇可能用手機睇戲』一樣,而家每個人都用手機睇,你一直喺度聽評論,所有人都睇評論,評論嘅人又參差不齊,之後睇戲嘅時候,就帶住呢個評論去睇,就希望攞啲認同感,自己嘅知覺已經消失。」

Timmy表示,支持電影不止是金錢,更要有一班厲害的人:「呢啲人係有嘅,睇你做好中國電影嘅決心有幾大。」(葉志明攝)

雖然Timmy無太多時間看年輕一代導演的作品,不過他覺得有的新導演是可喜可賀的,帶出一些特別的東西,但有時大眾的反應有些過於over:「一個好小嘅嘢,成個電影圈開心到不得了,但我覺得太過誇張,即刻讚美佢,讚美到佢死為止,我覺得有呢個問題,成個電影圈對自己自信心唔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