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本土電影】要造就出氣候 陶傑:《媽咪俠》值得借鑑

撰文:戴嘉達
出版:更新:
陶傑接受《香港01》訪問談本土電影。

近年來,因種種原因不在內地上映的港產片,多以「本土電影」作招徠,除低俗、色情及夜蒲外,其他則明顯或被指含有政治影射成份,當中以獲得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的《十年》為佼佼者。文化評論人陶傑認為,這與本地市場及消費者有關。

大量政治隱喻

陶傑一開口就說:「從票房市埸來看,年輕一代的消費力高,充滿政治隱喻的本地電影迎合到他們的口味,連接到本土的身分認同,就令電影有高度政治化一面。」似懂非懂地聽下去,他再解釋:「現今年輕人感到一種在港英時代沒有的政治焦慮,所以,就連《紅VAN》(《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都要加插一幕紅雨倒頭淋小巴乘客,《十年》當然不在話下。」

陳果執導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改編自網絡小說而成,電影版明顯加入大量政治隱喻。(網上圖片)

《媽咪俠》值得借鑑

陶傑進一步分析現時本土電影的一些問題:製作能力低,導演的場面調度、以及整體敘事方式等,他都認為大有改進空間。「高志森的《媽咪俠》請得馮寶寶飾演女主角,其實也是另一種本土,之不過,該片故事仍以二、三十年前的家庭倫理為主軸,年輕人不會看待為本土電影,但當中具有水準的敘事方式就值得學習。」

《媽咪俠》總成本800萬,獲電影發展基金提供融資160萬,最終票房慘淡收場。(YouTube截圖)

應有國際層次

「而且,反映政治現實也有高低手之分,以《十年》為例,『本地蛋』的故事講出香港人擔心廣東話及繁體字將會逝去,但這只是香港本土電影的本地層次,要成為一個完整的系列,造就出本土電影的氣候,也應有國際層次,世界各地的人連繁簡體中文字都不懂分辨,怎會從中得到共鳴?」

《十年》之後,令本土電影再受衝擊,如何走下去值得令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