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戲人間】潘燦良演技融入生活:我只希望成為一個演員

撰文:戴嘉達
出版:更新:

於演藝畢業後,潘燦良在舞台劇界打滾廿多年,近年在電視劇《選戰》特首韋文軒嶄露頭角,之後飾演《來生不做香港人》Hill少及《瑪嘉烈與大衛系列 綠豆》趙子龍,月前因參演《此情此刻》重上大銀幕,越來越多人認識這位「劇團王子」,但他只在意自己演員的身分。
攝影:符祥定

在鎂光燈後,潘燦良自覺為一個演員,「如果你想演戲,我覺得最好係認真去學。」

演員要擇善固執

「有些人覺得,甚麼人也可以去演,只要樣子好看、有點天份、能有點表情,搞點趣味逗人喜愛,出來觀眾喜歡就是能演戲,或者這只是其中一種,而香港有很大數目演藝人是這樣的,但演十個八個之後就演不下去,觀眾也覺不看也無妨」。「紅褲仔出身」的潘燦良對演技有相當要求,認為專業演員要有能力做出歷久常新的演出。

但要做到並不容易,除了不停地演,戲劇知識、方法、思考、訓練、排練等,都是不可缺少,這些都是潘燦良擇善固執的東西,因他這樣才有膽站上舞台,拍電影、電視劇,「否則只會成爲一個藝人、明星!而我只希望成為一個演員,更希望通過演戲為社會做出一些貢獻,令人生活得更好!所以我喜歡表演!」

低潮是演員必經的,潘燦良提出不二法門──堅持。

總會歷劫低潮?

幾乎每個演員都會歷經低潮,潘燦良亦不例外,當年在演藝學院成績不俗,畢業後隨即加入香港話劇團,幾年都等不到機會,一直做投閒置散的角色,更難受的是,舞台劇有後備演員這安排,「除非『正印』出了事,否則你為角色所做的準備,通常都付諸流水。」機會總是沒有來臨,開始變得灰心,自我否定,甚至乎想放棄,當時潘燦良更聽過老闆難聽的說話,「我要走喇!」,「你要走呀?你自己決定喇。」沒有半點挽留的意思,令他更為覺得失望。

「那一刻最關鍵的就是,你怎樣去面對這段所謂低潮的時候,人哋不找你,一定有原因,嘗試去了解,不要一味埋怨,問自己有甚麼地方不及人,盡量去提升自己。」堅持這個信念,意外地令潘燦良很快就有回報,一個外國導演來港籌備翻譯劇,據潘燦良禮貌的說法是,「自己很幸運被選中」,該角色令他獲頒最佳男配角。「事後我向自己說,你要相信自己,堅持下去,把握到一個機會,就可以拎到想要的東西。」

「作為演員令我習慣用另一個潘燦良抽離地審視着坐在梳化上的這個潘燦良。」


融入生活的演技

把潘燦良說得很學院派,其實不然,「因演員是在演人,你要不斷去留意身邊的人,才知道遇上不同的角色時,有甚麼資料去參考。」所以,潘燦良平時習慣觀察身邊周圍的人,「譬如說,坐在餐廳看着正入來的人,他入來時總有個狀態及節奏,就憑那個外觀,自己在心中猜測,他入來做甚麼?看似很無聊,但你都會見到每個人行為背後的不同表達方式,細心閱讀日常生活的細節,其實已是一個很好的練習。」

甚至乎,潘燦良在面對個人的人生經歷時,會用另一個「潘燦良」審視自己,「在我患癌媽媽因病離開時,當下不期然有很多內心的湧動,湧現過去的畫面,那種傷感都是要真的經歷過,才會明白那事情是甚麼,經歷過後我會把它收藏在心裏。」普通人可能會奇怪為何要這樣做,潘燦良繼續說下去:「有了自己的體會,就明白到當有人逝世時,傷心叫苦連天地嚎哭,可能是其中一個反應,舉例說,有個角色是自信且硬朗,面對親人離開時,他的反應可以很收斂,當然那人對他好還是壞,都影響着演員去表達那一刻,但不是人逝去就一定很傷心地哭,你可以好開心,如果那人曾對你差的話。」

當然潘燦良應該是個孝順仔,但這行為算是一種病態嗎?

「如果你不能夠控制你的情感,或者擺在心中的東西,就會變成病態,可能甚至變成精神失常,如果你相信有演技及方法,你是有能力去控制自如。這亦是演員與平常人不同、以及有價值的地方,同時也解釋為何我們需要訓練,因這歸根究底都是一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