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星戰外傳】In A Galaxy Far Far Away 革命都是流血收場

撰文:劉健華
出版:更新:
黑武士出場是《俠盜一號》的高潮位,可惜他的戲份實在太少,忠實影迷會失望。

《星球大戰》是科幻片迷的聖經。成為迪士尼的賺錢皇牌後,終於結束無了期等待,鐵定每年都有一集,首套外傳式電影《俠盜一號》千呼萬喚,黑武士的呼吸聲、電腦上大大粒的按掣,真的喚起了童年回憶,起碼導演是這麼想。

導演Gareth Edwards(中)年紀不大,《星戰》第一集上映時他才幾歲大。(網上圖片)

導演Gareth Edwards今年41歲,《星球大戰》第一集上映時他才兩歲,要他拾起第一集上映時觀眾的感動是不可能的任務,他的任務是為《星戰》帶來改變;在故事設定於第三、四集這個框框之間,拍攝限制之多可以想像,甚至要經歷大規模補拍,導演仍很想告訴我們:《星球大戰》雖然發生在「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但無論是男人女人白人黑人盲人機械人外星人,置身革命和戰爭中,都要面對流血和犧牲。

《俠盜一號》故事發生在第三和第四集之間,可發揮空間有限,加入甄子丹和姜文二人的確令故事更立體。

有外國影評人認為《俠盜一號》成功擺脫《星戰》一貫「小學雞」作風,似一套真實的戰爭片,但畫面告訴我距離「真實」仍有一段距離,起碼在看完《鋼鋸嶺》那真的屍橫遍野的戰場後,《俠盜一號》所謂戰場,仍是像小孩子拿着幾個玩具口中念着「招招招」扮發射激光的「兒戲戰場」。

戲中的戰爭場面仍流於《星戰》一貫到喉唔到肺的感覺,似打遊戲機多些。

但電影的確令人感覺到與過往《星戰》有所不同,因為真的「有血有肉」,而且是在故事初段:男主角得到某某線人的線報,得知敵人正生產大殺傷力武器,這時大群敵軍趕至,男主角竟二話不說立即開槍做掉了線人……《俠盜一號》換作是Michael Mann或者吳宇森所拍,有這橋段一點不出奇,但《星球大戰》從來都是黑白分明的世界;絕地武士是塵世間最正義的存在(想替親人報仇就會變成邪惡西斯武士),革命軍是推翻帝國軍極權統治的大英雄,得到死星藍圖他們只想摧毀它,沒想過不如自己也做一個死星來保家宅平安。

以我們地球人的思維來說,當得知敵方大殺傷力武器的製造方法時,當然應嗱嗱聲自己也製造一個啦。

《俠盜一號》不是樂園內的童話故事。無論是銀河系中細如微塵的小藍星,還是科技發達能光速飛行的Galaxy,革命總是流血收場,革命者刺殺不想殺的人,統治者濫殺無辜的人,為了盡快完結革命,他們就一起殺了更多的人,《星戰》故事是發生在「A long time ago」而不是「After a long time」,因為這個從來不是理想中的未來世界,我們希望血腥殺戮都留在過去,未來不再需要死星、激光劍、激光槍,依靠和平對話說服黑武士,甄子丹可以好好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