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城市》內容敏感當年幾乎成禁片 侯孝賢執導方式考起梁朝偉

撰文:許育民
出版:更新:

侯孝賢導演名作《悲情城市》,昨日(27/4)以4K修復數碼版在香港重新上畫。作為台灣解嚴之初,第一部描繪過往台灣政治腐敗的電影,《悲情城市》在台灣影史的地位相當重要,更被譽為「台灣人一定要看」的電影。34年後,跟大家重溫這部華語經典。

《悲情城市》是梁朝偉參與的首部台灣電影,當年自稱幼嫩演技,但已獲侯孝賢賞識。(《悲情城市》劇照)

被威尼斯電影節拯救的《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講述台灣因二二八事件的歷史,事件發生在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間,台灣各地爆發激烈官民衝突,民眾有強烈政治改革訴求,最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派遣軍隊武力鎮壓。而梁朝偉在戲中飾演的林文清,正是講述其林氏家族在這世代,命運帶來劇變。

侯孝賢在拍攝電影時喜歡讓演員自由發揮,每場劇本只寫下大綱及少量台詞,然後就讓演員們用自己的演繹方式處理。(《悲情城市》劇照)

由於電影在描寫「二二八」事件的內容上非常寫實,而且《悲情城市》在解嚴初期(解嚴年份為1987年),即1989年上映,直接挑戰當時台灣政府最為敏感及禁忌的話題。順理成章讓電影幾乎成為禁片。幸好電影於《第46屆威尼斯電影節》勇奪「金獅獎」,這份榮耀令電影成功一刀不剪於台灣上映。電影年初在台灣重映,海報上的宣傳語句是︰「身為台灣人,一生必看的電影」,但當年的宣傳相對含蓄,只寫上︰「在今天以前,這個故事,你聽不到,也不能講……」

侯孝賢另一拍攝特色是有不少長鏡頭及定景拍攝,當時被指風格強烈,但實情是資金有限,沒太多錢製作佈景,臨時演員的演出又參差,故減少近鏡拍攝。(《悲情城市》劇照)

侯孝賢獨特執導方式考起梁朝偉

《悲情城市》是梁朝偉首部參演的台灣電影,飾演一個聾啞人士,然而導演侯孝賢在拍攝電影時喜歡讓演員自由發揮,每場劇本只寫下大綱及少量台詞,然後就讓演員們用自己的演繹方式處理,讓侯孝賢捕捉演員的真實反應。不過從電視劇訓練出生的梁朝偉,起初不能完全適應這種執導方式,他曾自言︰「仍有太多表演痕跡。」

已故影星陳松勇,憑電影獲金馬影帝,但原來當時他的演出太用力,侯導只揀了他對戲時的畫面,事後陳松勇讚導演果斷。(《悲情城市》劇照)

《悲情城市》在今年初重映時,梁朝偉有赴台出席首映,接受訪問時表示當日自己是位年輕演員,能夠跟侯孝賢導演合作感到非常幸運。最難忘是當年經常到偏遠地方取景,有大量時間跟導演在車上聊天,偉仔回想當日每談到表演的看法,導演都耐心地聆聽,並不時微笑點頭說「對對對」,好像自己說什麼都對一樣。不過正因為侯導這份鼓勵,令偉仔開始多看文學小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體驗,也給了我很多啟發。希望未來新生代的觀眾、影迷能有更多的機會在大銀幕看到侯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