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的愛】兩岸合拍片產生矛盾 台灣電影人愛錢多於愛台?

撰文:羅偉強
出版:更新:

台灣前王牌綜藝節目《康熙來了》主持人蔡康永、小S打入電影圈的新作─《吃吃的愛》正式於中港台上畫,一眾康熙fans想必都會入場觀看,始終這個長達十年的綜藝節目,於兩岸三地都有一定影響力。
《吃吃的愛》今次以台灣與內地的兩岸合拍片形式開拍,早前的《健忘村》、《六弄咖啡館》等都是例子,原因大概都離不開一個「錢」字。內地電影公司對一套電影所能投資的金額,是絕大多數台灣公司都無法企及的,然而兩岸的文化其實各有不同,電影上畫後亦構成不少衝突,隨著這些合拍片陸續上映,問題亦甚囂塵上。

《吃吃的愛》作為蔡康永的首套執導作品,自然很緊張地在其Facebook宣傳,不過預告片海報卻有時用上簡體版,遭部份網民批評。
其實還是有不少人關注簡體字的問題,但大部分人都比較關注康熙再度合體。

蔡康永的Facebook page不時都會分享有關《吃吃的愛》的最新片段,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他分享的很多都是簡體字版。內地電影公司樂視影業雖然有份投資,但電影中台灣藝人佔了大多數,而台灣電影公司海灘娛樂有限公司亦是出品商之一,為何簡體字版的預告可以先行推出呢,而且電影中很多道具的字眼用上簡體字,結果引起不少網民抨擊。其實蔡康永於微博分享,用簡體字版預告是沒什麼問題,始終受眾以內地人為主。然而Facebook的主流用戶以台灣及香港人為主,為何要使用簡體版呢?也許有人覺得這不是一個大問題,反正也是一套戲而已。但當你慢慢把準則降低,就會愈來愈容易接受某些外來文化,影響着本土文化。引用清代文學家龔定庵的名句:「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文字是一個地方的重要文化,若不僅守文化,帶來的影響可以是很大。

《吃吃的愛》以台灣電影人作主要班底,惜作品充滿內地氛圍,戲中更出現簡體字道具,令部份台灣觀眾不滿,於網上留言投訴。(《吃吃的愛》預告片截圖)

其實這些台灣藝人、導演在賺錢的同時,或許多念及自己成長的地方。小S和蔡康永不拍《康熙來了》,前者卻走向內地拍《姐姐好餓》,後者就口說想拍戲,卻同時在內地繼續主持綜藝節目。也許錢對藝人真的很重要,但當一天台灣的文化被進一步與內地同化時,這些藝人其實都有份促成。蔡康永作為一個「文人」,沒理由不知這些問題。《吃吃的愛》在宣傳如此密集之下,內地票房暫時僅有2600萬人民幣(約台幣1.15億元),內地票房成績非常一般,似乎內地觀眾對康熙不太賣帳。反觀台灣上映一周並收4500萬台幣,有望成為台灣今年華語片票房冠軍,雖以依然內地票房較理想,但以此走勢,台灣票房有機會超越內地,當地觀眾比起國內的更大力支持兩位。

不在台灣當主持了,然後轉身走到內地挖金。(《姐姐好餓》截圖)
讓一個操北京口音的人扮台灣人演台灣青春,總是有點不對味。

兩岸合拍片產生的矛盾問題不止於《吃吃的愛》,去年上映,由台灣名作家吳子雲處女執導的《六弄咖啡館》,就因男主角董子健操著北京腔扮台灣人,令不少台灣觀眾因其口音感到「出戲」,難以投入。而有份客串的戴立忍,就因曾經發表支持太陽花學運的言論,被內地封殺,故電影的內地上映版本強行將他的戲份統統剪掉,有損電影整體素質,結果兩邊不討好,兩地地觀眾都批評電影,可見兩岸文化差異在這套戲中表現無遺,台灣學者、電影人焦雄屏接受傳媒訪問時曾指出:「台灣年輕一代對於中國大陸有著強烈的不信任和反抗心理,這種排斥感連帶著所有跟中國相關的事情,從文化、電影到產品,都有距離感。」這些兩岸合拍片中間產生的矛盾着實不少,但礙於資金問題上,合拍片只會愈來愈多,作為弱勢方的台灣人(以人口、金錢上而言)如何在保護自己本身的文化,與融合中國情懷上作出平衡,是一大問題。

 

《健忘村》由於導演陳玉勳遭封殺,票房因而大受打擊。

台灣人對內地電影、演員有抗拒的同時,內地對台灣亦有不同程度上的制肘。就電影內容上而言,台灣電影有時一些比較敏感的內容,內地會基於其電檢制度而要求刪剪,譬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戲中有趣卻較敏感的節都被刪走,有損故事流暢度。有時又由政治問題影響電影排片,像是今年的《健忘村》,電影卡士有舒淇、張孝全等巨星人馬坐陣,本應有不俗的成績,卻因導演陳玉勳被視為「太陽花運動的要角」,因此遭到封殺,排片量極低(上映第4日後低於1%),內地票房大受打擊。

兩岸的文化本來已有一定差異,加上政治氛圍影響,更使兩岸合拍片的矛盾深化。香港合拍片一早遇到相同問題,部份香港觀眾對內地明星不甚賣帳,近年更儼有本土電影為先的風氣。但畢竟錢銀問題是無可避免,想拍高成本製作、有大場面的作品,合拍片似乎是最大出路,如何扭轉這些不諧協的風氣,是兩岸三地電影人都要共同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