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反叛,叫 Zaha Hadid

撰文:建築平台
出版:更新:
「喂!你知唔知幢野斜㗎?」「X! 咪係!層層都唔同,又斜又盛咁,都唔知點X樣起呀!」隨着我走近,建築工人們亦尷尬地停下對話。但我當時心想:呢啲咪突破囉,你識條鐵咩!
近公子@建築平台

文:近公子@建築平台

理工大學從2013年開始,多了一個新地標,與理大的紅磚建築物及香港的插香式高樓大廈,格格不入。那不規則的外型、傾斜的設計,亦不符合世人對樓宇的認識。但是,這鮮明的對比,這破格的設計,這標誌性的風格,你一看就知道是國際女建築大師 Zaha Hadid 的作品。

3月31日晚上11時多,我的 whatsapp 群組陸陸續續傳來 Zaha Hadid 的死訊,我有那麼一刻懷疑過這是愚人節的惡作劇。但回想起2013年理大創新樓的開幕禮中,她已經要人攙扶,亦有點舉步為艱的感覺,加上連BBC也刊登了這則新聞,當時我想,應該……no offence,無死錯人。

理工大學創新樓。(相片由作者提供)

我與 Zaha Hadid 設計團隊共事過 

至於我與 Zaha Hadid 的關係……是沒有關係。但我作為本地新人建築師,剛畢業即有幸參與理工大學創新樓的項目。事源2007年,香港理工大學為設計學院建設新校舍舉辦了一個設計比賽,廣邀國際級建築師參加。在這個題為 "A beacon structure symbolizing and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as a design hub in Asia"的比賽中,Zaha Hadid 設計團隊脫穎而出。

而我則在中途插班,一做便3年。還記得當年長駐地盤與 Zaha Hadid 的設計團隊一起努力過、奮鬥過。從設計到實踐;圖紙到施工,我們都像同一個團隊,為着同一個大膽的目標努力。記憶最深刻的是, Zaha Hadid 團隊的一個同事,老婆已經在產房待產,他還在地盤跟承建商處理清水混凝土模板的定位,他對創新樓的愛,好比自己的孩子,令我欽敬不已。

在設計上,Zaha Hadid的團隊從不理會框架,因為他們覺得框架是用來打破的。初出茅廬的我,當時覺得這思想比年輕的自己更為任性,但是每每這些任性的設計遇上五花八門的困難和阻力時,團隊會盡力把設計的精神保存而作出微調,但永不屈服的堅持和執著,頓時令我肅然起敬。

相片由作者提供

突破框框講創新 最需要知音人

可是,不是每個人都懂這個匠心和對設計的堅持,很多時候,人們的墨守成規成為阻力的來源。 還記得有次在地盤,聽到以下對話:

「喂!你知唔知幢野斜㗎?」

「X! 咪係!層層都唔同,又斜又盛咁,都唔知點X樣起呀!」

隨着我走近,建築工人們亦尷尬地停下對話。但我當時心想:呢啲咪突破囉,你識條鐵咩!

讀建築的時侯,我認為建築是可以改變世界的。多年過去,初心不變,亦建築對多了一點個人演繹──建築除了是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更是空間設計的成品,而這成品正正影響着每個人的生活。建築師的使命,就是要為世界各人帶來不同的空間、不同的體驗,人和建築,應該是互動的。我相信到過理工大學創新樓的人,亦會認同原來學校可以是這樣出界,原來定義空間也不一定要是矩形的。盡管有人會詬病各種細節,但我認為她已為香港這個沉悶建築都市帶來一點清新、一些希望,亦令我這個小小建築師燃起了對設計的熱情。

有幸見過大師本人卻沒接觸,她對我來說是虛幻的存在,但她的精神卻存在於她的團隊中。Zaha Hadid這名字,已經變成影響後世的一種態度、一種哲理、一種精神。我相信歷史會肯定她對建築的貢獻。一個真正的名牌,是不需要刻上標記的;而是,大家見到你的作品,已能立即辨認出這是你的風格,你的設計。Zaha Hadid已變成一種精神。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