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科爭議.來稿】讀中國歷史,即熱愛祖國?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坊間經常有一個關於中國歷史的論述,令人頗為擔心,那就是一個邏輯非常簡單的想法:中國歷史是萬能神仙棒,只要讀多一點中國歷史,就會解決香港青少年的身份認同問題,令青少年更認同中國。
故此,中國歷史學習必須加強,除了有人建議初中必修,也有學校在高中要求學生必修。

中國歷史定為初中必修科。(資料圖片)

文:許承恩(資深通識科教師)

當然,沒有人會否定中國歷史的價值。不過,如此簡單理解中國歷史,似乎低估了中國歷史的意義內涵,如簡單理解「錢是萬能」的邏輯一樣,總有一天碰壁。尤其是,如果經常說這種話的人未能呈現出擁有深厚中國歷史知識,說服力只會更低。

其實,檢視現時香港中國歷史教育,如果一廂情願地以為學生會因為讀中國歷史而熱愛中國,仍有兩大難關,看來難以解決。

第一個要面對的難關,是如何在資訊爆炸的全球化年代,建議所有師生選取所謂「合適」的中國歷史教與學素材?

舉例,很多人認為讀中國歷史應當詳近略遠,如果他日有師生接觸現代歷史時,熱愛中國歷史,將焦點放在歌頌國民政府成就、共產黨的管治缺失、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六四事件創傷,這會否又令建議重視中國歷史的建制政治陣營氣急敗壞,急急又要矮化中國歷史重要性,或要操控教材內容?

在香港,要迫令教育局管制所有出版商只能夠出版某一角度的歷史資料,是沒有可能的事。更何況,審得了書,也審不了互聯網,如果學生們經常討論反共歷史資料,豈不打壞建制政治陣營如意算盤?最後,由提倡中國歷史教學演變成熱烈批評中國歷史教學,又是同一班倡議者,豈不苦了教育界?

那麼,如何確保老師所教,學生所讀,是公道、公正,切合不同持分者期望的中國歷史?

第二個關注點與香港的殖民地歷史有關,那就是香港教育制度下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課程改革問題。

觀乎世界各地歷史教育,包括內地的中學歷史課程,根本不會將歷史拆成兩科學習,只有一科歷史。以教育政策將歷史分拆成為兩科,反倒是很「殖民地」的傳統遺物。

除此之外,現時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的教學取態及模式,也有差異。例如,中國歷史總予人一種重視朝代興衰教學,世界歷史又予人一種重視資料分析學習的感覺,究竟兩科應如何整合,才會令學生學到「去殖民化」的普及歷史教育?而且,課程應該如何改革,以至學生能夠擺脫歷史等同死背書、沉悶的錯誤觀感?如果中國歷史及歷史兩科的課程改革未能與時並進,強行急進加強中國歷史的重要性,有可能只會弄巧反拙。

現時,部份倡議加強中國歷史教育人士,並未有認真看待上述教育專業問題,一廂情願地當中國歷史科是「泡麵科」,情急地以為讀中國歷史就可「速食」解決青少年身份認同問題。

可是,正所謂「欲速則不達」,如果未能處理好中國歷史科的根本問題,以至中國歷史科淪為攻擊或唱好政權工具,很有可能令學生反感,得不償失。

故此,最好的處理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將中國歷史教育的發展回歸教育專業討論,處理好課程及教學內容問題,切忌將這一科變成政治化工具,否則,這不但會害苦老師、學生,最後更會有反效果︰叫更多少年人厭惡中國歷史。

 

【編按:作者為中學副校長,資深通識科教師,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教師,熱衷價值教育及公民教育研究。】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