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推銷舊城中環 不如先保育中環

撰文:陳淑莊
出版:更新:

旅發局花費740萬推出「舊城中環」活動,跟本地導賞團體合作推出中環歷史文化遊。不知旅發局高層如主席林建岳和總幹事劉鎮漢,有否曾參加過香港或外地的歷史文化導賞團。

圖為1890年代之閣麟街。(中西區關注組及城西關注組文件)

這些導賞團的重點在於講述景物背後的故事,中環歷史可以講足一日一夜,例如史丹頓街曾是革命基地,這兒有孫中山成立的香港興中會總部,而在不遠處的士丹利街則有香港首份鼓吹革命的報章——《中國日報》的報館舊址,據說後者是革命黨隱藏軍火的地方。

我曾在歐洲參加歷史導賞團,貼心的導遊都明白齋講硬歷史很沉悶,於是會揉合趣味野史。中環的趣味野史也多不勝數,例如閣麟街有個維多利亞城版洪興十三妹的故事。

閣麟街的十三妹是綽號「紅毛嬌」的吳阿嬌,她跟美國船長安德葛(James B. Endicott)同居。根據歷史記載,這位烈女向安德葛買入八箱鴉片,誰知鴉片被海盜搶去,她單人匹馬去討回。後來安德葛娶妻後回美,將閣麟街、吉士笠街幾個物業以信託形式送給嬌姐,因此當時吉士笠街又名「紅毛嬌街」。

1878年,中環一場大火燒毀300多間房屋,範圍涵蓋皇后大道中、荷李活道、砵甸乍街一帶,閣麟街及吉士笠街上的所有房屋均被燒毀。翌年中環重建,為善用空間而把唐樓以背靠背、邊貼邊的方式建構,但密密麻麻的建築引發衛生問題。1894年,鼠疫大規模肆虐,政府從此要求唐樓背後要加設後巷,「背靠背」唐樓逐漸被淘汰,香港碩果僅存的「背靠背」唐樓群遺蹟就在閣麟街。

奈何這甚具歷史價值的遺址,竟然不獲評級,因為古諮會偏聽地採納古蹟辦提交的1963年租務法庭文件,「推斷」閣麟街遺址樓宇建於1930年代。可是民間團體搜羅的歷史檔案及業權查冊資料均顯示,港府於1903年已立法禁止任何「背靠背」唐樓,那閣麟街的「背靠背」唐樓群是如何突破政府禁令兼違反多重行政關卡,於1930年代橫空出世?可見打從一開始,古蹟辦便沒有重視閣麟街的遺跡,亦沒有向古諮會提交嚴謹及詳盡的報告。

閣麟街「背靠背」唐樓遺址,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建議原址保留約20米較完整的磚牆。(譚貴鴻攝)

幸好市建局願意認真審視民間提供的歷史證據,考慮原址保留閣麟街25至33號五個單號門牌的背靠背唐樓群部分青磚牆,新方案美中不足的是未能全面保留最有價值的構件,譬如閣麟街 29號磚牆上可見由青磚砌成的樑托(corbelling),最具歷史價值,我衷心希望市建局可以在保育上行前一步,連同閣麟街 29號磚牆一併保留。

這次跟旅發局合作「舊城中環」的本地導賞團體包括「活現香港」,「活現香港」為之前爭取把北角皇都戲院升格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倡議團體之一。雖然古諮會擬議將戲院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在諮詢期完結前無反對的新證據,皇都便被視為法定古蹟的後備名單。但就算正式列為一級歷史建築也不一定長命百歲,因為業主仍有權決定是否拆卸,而新世界發展持有皇都的最大份業權。本地導賞團體積極爭取保育,原因很易理解,當市區只餘豪華商廈或服務式住宅時,文化歷史導賞團也就失去意義。其實在花幾百萬推銷中環漫遊路線之前,更重要的是政府下定決心好好保育各區的歷史古跡。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